尝尝糌粑znb,对你会有帮助的

老田有糖尿病家族史,不到四十岁,就饱受疾病困扰。

那你早上吃点糌粑吧。在接待他的宴会上,藏族朋友扎西这样说道。

当早餐吃,开始可能吃不惯,坚持下去,就好了。另外一个藏族朋友仁青也附合说。

别听他们瞎说,喝你的水,我们喝酒。我一直是批判性思维。

徒步,这你就不懂了。你见过身边的藏族人,有患糖尿病的吗?扎西白了我一眼。

还没有。我不得不承认。

藏族人吃牛羊肉,但糖尿病发病率,平均比你们内地要低很多。网上有公布的科学数据,不信你查查,。仁青强调一下。

就是,查查,别上网老聊小姑娘,查查科学。扎西的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糌粑是什么东西?老田好奇起来。

糌粑是他们的主食,就象我们的米面。到住处后,我详细给你介绍。我端着酒杯说。

你要是需要,随时和徒步说。扎西和仁青一起敬老田。

我那有,他们送的,但我吃不惯。我转身告诉老田。

回到住处,沏了一壶祁门红茶,叙叙旧。

你这红茶不错!印度的?老田赞不绝口。

我能用印度的产品吗?印占九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一直是我心头上的痛。

斯里兰卡?也就是以前的锡兰。老田还是不甘心。

中国的,安徽的,祁门红茶!我没好气地说。

不会吧?这么好喝。老田又咂咂嘴,摇摇头。

时间不早了,给我讲讲糌粑吧。越详细越好!处在困境中的人,总是努力寻找希望。

我把糌粑拿了过来,给老田看。这不就是炒面吗?老田很失望。

和炒面不一样。我平淡地答道。

那你给我好好讲讲。老田兴趣提了上来。

我就从藏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到青稞、糌粑以及具体怎么吃,把我所知道的知识,能卖给老田的,就全部穷尽地卖给他了。

一个地方的人民,吃什么,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内地南方吃米,北方吃面,也是这个道理,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卖起了关子,老田不理我,继续听我讲。看他那么认真,我也认真起来。

青藏高原由于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风速大、日照充足,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藏族独特的饮食习惯。所以这里的饮食主要以糌粑、酥油、牛羊肉、奶制品、奶茶、青稞酒等为主。这些食物,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就是热量高,能抵御严寒。二是保持营养平衡,使身体不出大问题。老田点点头,赞同我的观点。

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米麦,实际上是一种早熟的大麦,大麦的变种,有万年的生长史,-年的种植史。有这么古老吗?听到这里,老田质疑。

我也怀疑,但资料确实这么说的。我呷了一口红茶。

西藏多数地区气候寒冷,作物生长期短,在人类都难于生存的高寒缺氧、阳光辐射最强烈的地区,青稞以其独特的顽强生命力存活着,最高的生长地海拨达到米。因而青稞成为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营养价值不低于其他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他谷类食物。所以在藏族神话传说中,它是天神赐给人类的食物。

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就是糌粑了。藏族的糌粑与内地的炒面相似,但做法不同。炒面是将小麦先磨成面后炒熟,而糌粑是将青稞先炒熟后,不除皮磨成面粉。为什么工序正好反过来呢?是由于西藏燃料较为缺乏,青稞成熟后炒熟磨面,随时可用,这就给藏族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不论在家中,还是田间、草原,拿出来就可以吃。可以说,食用糌粑是藏族人民的独特创造,是人类适应高原环境的杰作。

磨糌粑有独特的技艺。首先须将青稞炒熟。炒青稞得用砂子。先将锅里的砂子烧烫,然后撒入青稞,端起锅迅速上下左右掀动,将青稞与砂子混匀,滚烫的砂子烘得青稞爆成青稞花。青稞炒熟后,再端着锅轻轻簸动,砂子因沉重而沉锅底,青稞则浮在面上,牧人斜提着锅轻轻抖出青稞,砂子仍留锅中。炒出的青稞又酥又香,磨出的糌粑芬芳扑鼻。牧人们家家都置有小手磨,几天磨一次,以保持糌粑的新鲜。

现在还这么炒?老田好奇这种炒制方式。

现在原理还是这个原理,有专门的糌粑加工厂了,离这不远的堆龙德庆古荣乡,自古以来就以磨制的糌粑闻名于世,日喀则有些地方的也很出名。我回答道。

他们怎么磨?老田很专注。

以前是靠水力和人力、畜力,现在是主要是机器了。你去过九寨沟,看见过那个水动装置,借水力推动。有的群众还保持原始的方法磨制,认为这样比机器磨的更香。我起身去烧水,边走边说。

那糌粑怎么吃?这才是老田最关心的问题。

藏族群众,不论牧区、农村,还是城镇,都以糌粑作为主食,三顿饭基本离不开糌粑。糌粑食用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将糌粑面放入装有酥油茶的碗中,然后不断用手转动碗,将其揉拌均匀,直到能捏成团状,称为粑,送入嘴中即可食用。另一种食法是将糌粑放入碗中后,倒入酥油茶,搅成稀状。也有的将糌粑放入骨头汤中,加入肉、蔬菜之类,称为突巴,常在晚上食用。藏族传统餐具是木碗和塘古及挂在腰间的小刀。塘古是一种揉糌粑用的小皮口袋,外出放牧或耕作时使用十分方便。有些地方也有将青稞酒与青稞面掺和一起食用的。

西藏这么大,各个地方吃法都一样吗?就是面食,内地花样繁多,大不相同。老田兴致很高。

没内地差距那么大,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方式。真要说有差距,可能现在的吃法和牧民的吃法有很大不同。我给他续了一杯红茶。

由于条件所限,平时以前牧人吃饭既无固定时间,也无固定顿数。但每天的早点、午饭和晚饭,大都以面食为主。有一个顺口溜总结道:早上舔,中午拌,晚上吃顿糊糊面。这也是牧人饮食的形象概括。

什么是早上舔呢?就是牧人每天晨起常先烧一壶奶茶,然后住小碗里放上半碗炒面和曲拉,另半边放上一块酥油,倒满奶茶。不少藏区称之为加卡、都玛。吃时将盛满酥油茶的半边碗对准嘴边,想喝时,就喝一口茶,想吃,就伸长舌头,在另半边碗里面的炒面上舔一下。茶水喝完后,继续往里添,直到将半碗炒面吃完为止。这种吃法既能饮,又能吃,既保持了酥油茶独特的香味,又解决了干炒面难以下咽的困难,不但解渴充饥,食用起来也很方便。

中午拌,就是拌糌粑。拌前通常先喝奶茶,留上少半碗,把酥油、曲拉和糖放在里面,然后添炒面。拌时左手托碗,右手食指先把炒面,向茶水里轻轻扣戳几下,以增加碗内空间,边压边拌,将碗内几种食物与茶水掺合在一起,再用拇指紧扣碗边,另四指和掌心,扣压碗里的炒面,使小碗在左右手上,不停地旋转,边转边拌,一碗炒面很快就拌均匀了。

拌糌粑有诀窍,待炒面与茶水掺合后,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护住碗边,以防炒面撒落,然后用另三个手指,扣压炒面,轻轻地转动几圈,即可把一碗炒面拌好。拌好的炒面用手捏成疙瘩,攥在手中,一点一点地咬着吃。牧人家里大都备有精致的炒面盒,盒高约15厘米,长40厘米左右,外饰红漆,并绘有各种吉祥图案。炒面盒一般分两隔,宽的一隔盛炒面,窄的一隔盛放酥油、曲拉。讲究一些的人家,另备一专门盛放酥油的圆木盒。

出外放牧,拌糌粑的方法更为简单。有的人连壶和碗都不带,随身只背一个炒面褡裢。褡裢有的是用两个小羊羔皮袋制成,有的用细羊毛线编织而成,两个袋子中间以两根生牛皮绳相连,藏语称做撒达,内装炒面、曲拉、酥油和糖。出牧时搭于肩上,食用时两手抓住袋子揉搓一阵儿,使酥油和糖溶化于炒面、曲拉之中,然后用手抓着吃。讲究一些的牧人,另多带一小獐子皮袋,饿时从褡裢里取出酥油、炒面和曲拉,放入獐皮袋内揉搓几下,即可食用。

因獐子皮袋柔韧且无异味,加工出来的糌粑格外好吃。夏季外出放牧,多采用这种办法。饿时从褡裢里抓几把糌粑吃,渴时喝几口泉水,一不用烧水,二不用碗拌,省事多了。

牧人晚饭大都爱吃稀的,除偶尔吃顿大米稀饭或挂面外,大多吃揪面片或炒面糊糊。藏人无论做何种稀饭,里面大都要放肉块,有时还要放些粉条和羊油。

糌粑真的象扎西、仁青他们说的那样?其实老田真正关心的是这个。

这个我不好给你肯定回答,但是确实是藏族患病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应该跟藏区人民长期大量食用青稞食品有很大的关系。藏区人民的主食就是糌粑。而糌粑的主要原材料就是青稞磨成的面粉。我如实作答。

青稞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老田很是关切。

我这里有一份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的资料介绍。青稞的主要成分有:一是β一葡聚糖。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是青稞,为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二是膳食纤维。青稞的纤维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维含量是小麦的8倍,可溶性疗效纤维含量是小麦的15倍。三是青稞支链淀粉。其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四是稀有营养成分: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等。五是微量元素。含有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矿物元素。我把资料翻给他看。

学过生化专业的老田,听到这些数据,眼睛亮了起来。

别瞎激动!青稞是富含营养成分,还具有低糖,低脂肪的特点。但这些对你有没有帮助,我说不好。其实高原地区人民有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尽管自然环境恶劣,但他们劳作,放牧,每天极大的运动量,消耗了他们摄入的热量。这应该是最根本的答案。我边收拾东西,边催促老田洗漱睡觉。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放在桌上的糌粑不见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