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国在宋辽中夹缝生存,它的区域分野及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一个国家,相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年的朝代存在时间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其在宋朝历史中却有极存在感。

西夏的国土范围在今宁夏、青海、甘肃的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约两万里。

西夏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在西北方向,所以称其为西夏。西夏表面上对辽、宋、金称臣,实际上则是内部称帝。

在西夏历史上,前期与北宋,辽国三足并立,互相制约,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到蒙古国的威胁。

西夏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延续近年,这和它的地理形势是分不开的。

一、西夏的区域分野

西夏初建国时,国土范围在宁夏、青海、甘肃的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占地约两万里。

东至黄河,西达玉门,南衔萧关,北控大漠,北面与蒙古国相邻,南面与吐蕃和北宋相接。

夏景宗之后,西夏与北宋开始互相占据对方的城池,展开拉锯战,并且扩大到河湟青海地区。

到了夏崇宗后期,西夏丢失了横山地区,横山地区是西夏的完美的天然屏障,因此对西夏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随着金朝的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崛起,政权难移,西夏也陆续收复失地,而且占领了黄河前套地区。

金灭了辽宋以后,西夏的国土范围有了新的变化:西夏的南、东、东北方向都与金相接,南部和西部与吐蕃、甘州回鹘、西州回鹘相邻。

西夏的疆域,东西长于南北,属于狭长型国家,由于位于西北部,地势西北高于东南。

北部是鄂尔多斯和阿拉善高原,以沙漠为主,间有草原,以阴山山脉为边境,沙漠主要是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西部是青藏高原的北部,以祁连山为屏障,内有绿洲——河西走廊。

东南地区以横山、六盘山为屏障,是黄土高原,中间则是河套平原,以贺兰山、黄河为天堑。

正是这样绝佳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地利”的条件,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使得西夏能够在辽、金、宋等大国间持续了将近两百年的历史。

西夏在繁盛时期,大致可分为:祁连山和河西走廊;阴山和河套平原;河湟谷地;贺兰山和宁夏平原;横山及其山界五大基本区域。

这五大基本区域,有的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和放牧;有的寸草不生,荒芜一片;有的固若金汤,难以攻克……

不同的区域相差如此之大,对西夏的国势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对西夏发展的作用

山脉相连,是西夏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是西夏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与保障。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是发展农业的绝佳地方,再加上黄河及其支流的灌溉,土地更加肥沃,农业经济繁荣。

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部分青藏高原又是天然牧场,适合放牧。总之,西夏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让其存在百年的必要条件。

1、经济

(1)农业经济:

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主,农业发展起来得较晚,而农牧并重是西夏的经济特色。

西夏的农业经济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冷热变化较大,且风沙较多,降水量较少。

但由于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凹陷带,夏季祁连山冰雪融化,百姓们纷纷引水灌溉,河西走廊大量的绿洲和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

不仅如此,河西走廊的山地周围,有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泥土堆积于此,河流带来的泥沙而形成的倾斜平原,土地肥沃,再加上充足的灌溉水资源,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河套平原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而且灌溉便利,被称为“塞外粮仓”。

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是西夏农业经济的主要分布区,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和灌溉条件,使得西夏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好。

(2)畜牧业经济:

西夏的畜牧业经济十分发达,畜牧区域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具体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草原、额济纳草原和河西走廊草原等地。

西夏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畜牧的职位——群牧司,以管理畜牧业的相关事务。畜类主要以牛、羊、马、骆驼为主,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动物,像猪、驴、骡等。

《文海》一书详细记载了西夏人民对畜牧的研究:生产、喂养、疾病、品种的划分等都进行了细致地说明与讲解。

由此可见,西夏人对畜牧业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除此之外,西夏的狩猎业发展得也极为兴盛。

狩猎的动物不仅做日常生活用,还会将其作为贡品,据史料记载,西夏一次对辽的贡品中,就有一千张沙狐皮。

(3)贸易往来:

宋朝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手工业发达,作为宋朝的“邻居”——西夏也与其有了贸易往来。

西夏的使者每年到开封纳贡,宋朝的统治者除了回赠大量的钱财物品外,还允许西夏的使者在开封进行贸易往来。

西夏到宋、金等国贩卖骆驼、马、玉、毡毯、盐、甘草、蜜等物品,从中原地区大量购进丝绸、茶叶、漆器、姜等商品,从中谋取大量的利润。

而且,西夏地处中亚与中国的交通要道,从中亚等国家的商人那里抽取实物或承买转卖,以便于从中谋取丰厚的利润。

2、政治

西夏的官僚机构和政治体系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与北宋相邻,所以官制学习的是北宋的制度,分文官和武官。

枢密司、中书司与三司分别管理军事、行政与财政,其中三司包括盐铁部、度支部与户部,此外还有开封府负责京城内的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为了保持党项族的政治专权地位,还专门设置了蕃官,由党项族人担任,其主要目的是保持党项贵族在政治中的特权地位。

西夏的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以党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并且联合汉族、回鹘族、吐蕃族共同统治,这是由西夏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3、军事

西夏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就像是李白所写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河西走廊在西夏的统治范围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早在汉朝,统治者就在河西走廊设置了四郡来管理负责当地的事务。

河西走廊连接了西域和内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连接的纽带。

西夏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置了监军司,来接管河西地区的军事事务。

除了河西走廊,横山也是西夏的天然屏障。横山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该地百姓骁勇善战,是西夏统治范围内最勇猛的族群。

西夏兵力主要集中在以兴庆府为中心的地带上,同时这也是西夏的政治经济中心。七万人守护兴庆,五万人镇守西北的贺兰山,又用五万人把守东南的西平府。

其他各军事要地也都配备了军队来驻守,骁勇善战的武装力量,再加上贺兰山、阴山、沙漠、黄河等自然屏障,西夏的国防力量相对较强。

三、总结

从地图上看,西夏前期与辽、宋三国鼎立,后期又与金相互制约,由此可知,西夏是有一定的实力与地作战,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战争便可取胜。

西夏在其发展过程中,“天时、地利”尤甚。西夏能够在辽,金,宋等大国对峙中寻求夹缝来生存,是有一定的“天时”在的。

阴山山脉,祁连山,黄河等自然环境为西夏构筑了一条条天然的屏障,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草原及平原,促进了西夏农牧业的发展。

同时也是西夏得以延续近年的基础,在大自然为其搭建的保护伞中,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日趋发展,此为“地利”。

参考文献:

1、冯会会、张多勇、苗红、张敏,影响西夏兴衰的地理环境因素,陇东学院学报,年第3期

2、杨浣、马小斌,论西夏的区域分野与地理形势,西夏研究,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