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送铁军奋战世界屋脊11载电靓雪

作为中国电网建设的主力军,南方电网贵州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电网建设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到哪里,把党支部的旗帜插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电网建设史上的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电网建设史上的奇迹,点亮千家万户,被业界赋予“黔送铁军”的美誉。

西藏,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这是电网建设的一块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动西藏地区发展,电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能源大动脉,电网建设是重中之重。从到年短短10年间,先后有20万余名电力建设者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参与到西藏电力事业建设中,在世界屋脊架起高耸云端的银线铁塔:

——青藏联网。年12月,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首次与全国大电网互联互通;

——川藏联网。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联网运行;

——藏中联网。年11月,藏中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四川电网联网运行,西藏由此迈入了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

——阿里联网。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电网迈入全区统一电网新时代。

这4个被喻为“电力天路”的电网工程,穿越了西藏的雪山与深谷,从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江畔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再到藏北向北的“无人区”腹地,都留下了贵州送变人的身影。他们以“忠诚可靠、攻坚克难、用我必胜、创业兴家”的内涵,电力援藏传大爱,情系雪域勇担当,奋战“电力天路”建设一线,用实际行动助力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黔送铁军”的金字招牌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臻说道:“西藏的电网建设,只要需要我们,‘黔送铁军’不会缺席。我们要用良好的履约诚信,优良的服务和优质的工程,继续为西藏的电力事业和脱贫攻坚贡献‘黔送铁军’的力量。”

首战,我们是世界记录的创造者

年7月,那个燥热的夏季,一条条长虹飞跨在两座雪山之间。茫茫的沼泽地中,成群结队的黑颈鹤在满山的牛羊中翩翩起舞。荆棘丛生的原始森林和陡峭的雪山上,横跨天山被称为“电力天路”的±千伏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正沿着美丽的拉萨河乌鲁龙干流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这条线路的最末端是“电力天路”的最后一个标段——第十标段。平均海拔4米,最高海拔米,跨越常年积雪的恰拉山。时年36岁的袁彬是该标段的项目经理。

那年6月,袁彬带领着多名“黔送铁军”第一次来到西藏,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这支队伍里,有很多人是首次到雪域高原参加工作,他们不同程度出现了高原反应,有的持续发烧、流鼻血,甚至还有人出现了严重的肺水肿。不幸的事还真让袁彬碰上了,那个时候,他不仅患上了重感冒,还高烧不止。

青藏直流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是一条将被载入中国电建史册的“电力天路”,能参与到该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荣幸。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忍受着39°C的高烧,一手提着输液的瓶子,一手拿着会议资料,在会议室组织着一次次施工方案审定会;带着感冒退烧药,到一个个施工现场进行指挥……作为项目经理,袁彬用自己战胜生理极限的态度向现场的兄弟表明:高原不可怕,高原病能战胜。

公司承建的第十标段线路虽然仅有千米,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还要穿越20多千米的无人区。加上高原机械减耗,线路单边行程大约需要花费五六个小时。为确保每个施工点的进度、质量、安全,袁彬主导策划针对“电力天路”特殊环境设计的《冬季基础施工技术措施》和《沉箱基础施工技术措施》,分别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群众科技创新一等奖和二等奖。年5月至6月,“黔送铁军”更是在世界范围内率先采用可拆分式抱杆组立铁塔,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高海拔飞艇放线。

年12月,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并通过青海电网首次实现与全国大电网互联互通,该工程还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攻坚克难,为高原电力“大动脉”保驾护航

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西藏昌都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并实现与四川电网联网运行。年,公司负责运维了川藏联网工程千伏澜玉线、果澜线、果玉线、澜邦Ⅰ线、澜邦Ⅱ线,线路工程全长共计.5千米,杆塔基。工作内容包括本体和线路走廊日常运维、应急抢修(包括光缆的维护)以及芒康、察雅巡检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这5条千伏线路90%以上塔位位于高山峻岭,常年积雪,空气含氧量低。其中,余千米线路穿越林区,20余千米线路甚至穿越野兽出没频繁的无人区。运维项目部特地聘请了当地向导,给巡线人员配置卫星电话以及防野兽用品确保人身安全。针对重点地段,“黔送铁军”克服了高海拔、低气压、严寒、大风、强辐射等不利因素,采用无人机巡视与人巡相结合方式,确保输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

用我必胜,以行动践行承诺的电建铁军

年4月6日,世界上最复杂、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输变电工程——藏中联网工程正式开工。“黔送铁军”参建了藏中联网工程24标以及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林芝千伏变——卧龙千伏线路工程I标段建设。公司“80”后优秀年轻干部陈大一肩双挑兼任上述两个项目的项目经理。

“藏中联网工程24标沿线山势陡峭,地貌复杂,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平均海拔在3-米之间,80%以上的塔位需采用标准化索道运输,施工现场不稳定的地质、陡峭的地形、超长的小运距离、多变的天气以及高原缺氧都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加之塔基坡度大多35度左右,少数塔位达到50度,接腿高差大部分在10米以上,最大高差达16米,四周临近峭壁,作业面狭窄,堆料困难。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有效工期仅有6个月”。陈大如数家珍地说:“本标段需要跨越5次雅鲁藏布江,是参建单位中跨越雅江次数最多的标段,加之跨越施工最大档距1米,高差达米,地形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这在放线阶段最为突出。”

为此,放线施工前,施工项目部对施工机具、方案编制、工艺流程进行了精心研究,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跨越架搭设,牵张设备进场及布置,悬挂滑车、展放导引绳等前期准备工作。据时任藏中联网工程24标总工的韦恒介绍,放线施工中,线路因高差大,转角度数大,线路爬升高度在米至米,放线区段长度不宜过长,且又受到西藏地区脆弱的自然环境制约,不能开山修路,无法选择合适的牵张场。加之高山塔位天气变化无常,时常降雨、降雪,下午又会出现大风,更加大了施工难度。为避免工期不受影响,最终施工项目部采取了循环放线等工艺解决放线施工中个各项问题,提前圆满完成放线施工任务。

时任拉林铁路供电工程现场指挥部助理、国网交流援藏临时党支部书记苗显峰称赞公司时说:“贵送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在优秀‘连长’陈大的带领下,克服高寒缺氧的束缚,征服悬崖险峻的挑战,以行动践行承诺,以业绩见证决心,这样的队伍就是永不言弃的‘铁军’!”

党旗成为高原上最亮眼的一抹“红”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平均海拔4米,与拉萨相距公里左右,号称“千山之巅、万川之源”“世界屋脊”的“屋脊”。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阿里联网工程,就建设在这世界屋脊”的“屋脊”上,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

年9月17日,阿里联网工程开工。历经了青藏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世界级难度“大考”的“黔送铁军”,再战阿里联网工程,承担该工程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千伏变电站萨嘎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主体施工及气候最恶劣的巴尔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四通一平”施工。

面对这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世界超高海拔、超大难度的输变电工程,公司驱动“红色引擎”,传承“红色基因”,把临时党支部建在海拔米的项目上,并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党员监督哨、党员示范岗,党旗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最鲜艳的旗帜。

在千伏萨噶变,时任该工程的项目经理谢建华老当益壮。为保证高海拔寒冷气候下浇筑混凝土后的工程质量,50岁的他带领“黔送铁军”对建筑物四周用篷布进行全封闭围挡,对浇筑好的屋面用棉被及电热毯全覆盖保温,用60盏碘钨灯、8个火炉给浇筑后的屋面加热保温。正是措施合理、管理到位,保证了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凛冽刺骨的寒风中,谈及项目进展,谢建华黝黑严肃的脸上露着阳光般的微笑说:“千伏萨嘎变提前一个多月完成了主控楼封顶任务,并得到了阿里联网指挥部的高度赞扬!”

最终历经14个月的艰苦奋战,千伏萨嘎变提前7个月完成变电站全部施工任务。工程建设期间,还荣获了阿里联网工程“先进集体”、“安全质量量化考核第一名”(两次),“立功竞赛第一名”、“立功竞赛先进集体”“流动红旗”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那曲地区东南部、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嘉黎县,在西藏自治区建设的首个EPC总承包项目——绒多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均在海拔-米之间。这里除了要面对高海拔寒冷缺氧环境、缺水缺电外,还有人员和材料机械进出难的问题。据时任该工程项目经理的马天涛介绍,绒多变位于拉萨、那曲、嘉黎县城三点交叉处,距离拉萨近公里,进出绒多乡的3条路都在修,最快最好走的是去往那曲的那条路,不计路上修路堵车,要5个多小时,如若遇上铺路白天禁通行,只能在早上8时以前或晚上21时以后通过。抛开正在修路路段30公里山路,还有16公里山路上一路坑坑洼洼,颠簸难行。面对诸多困难,当时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80”后项目经理马天涛带领团队同时设计、同时出图、同时施工。他个人因水土不服,患上了奇痒无比又长期不退的高原斑。然而,在他看来,“来西藏工作,不是来享受的,就算再艰苦,也会坦然接受。”

在美丽的雪域高原,“黔送铁军”不忘初心、忠诚践诺,把鲜艳的党旗插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之上,成为高原上最亮眼的一抹“红”。

亮剑无人区,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藏北往北,无人区腹地,才是双湖,这里干旱少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是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地。“十个人去西藏,只有一个人会去那曲;十个人去那曲,只有一个人会去双湖。”这是当地人对平均海拔0米以上的双湖县的形象比喻。该县是西藏自治区最年轻的一个县,双湖多玛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前,西藏中部电网主网架未延伸到这里,其供电问题主要通过光伏电站和户用光伏系统解决。该工程建成后,将形成延伸到双湖县的千伏电网骨干网架,通过35千伏电网覆盖到全部乡镇绝大部分行政村。

年,面对在建项目点多面广、高寒缺氧、施工条件恶劣等严峻的挑战,“黔送铁军”没有因为艰难而降低对打造优质工程的标准。在双湖多玛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工期紧、任务重的高压态势之下,为保障和推进所有在建工程完美履约,有着丰富雪域高原施工经验的韦恒再次出战,担任该工程项目经理。0米的海拔,千万次的仰望,天路达不到的地方,是他和团队攀登跋涉的方向。他们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青藏高原”,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作支撑,最终将站在最高峰。

“一年中,双湖8级以上大风天气能有天。这里的全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据时任项目副经理的张廷亮回忆,当时施工项目部用的是每天仅有几个小时的太阳能发电,喝的是每个星期从千里之外的拉萨运输过来的矿泉水,吃的是靠碰运气才能煮熟的夹生饭。他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因饮食不适应,身体患上了严重的痛风症。“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不怕的是困难!”这是张廷亮对职业生涯最生动的诠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不能经常与家人团聚。尽管高原条件有所限制,也磨灭不掉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年12月,西藏那曲,“黔送铁军”承建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重点项目——双湖多玛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年4月,西藏日喀则,“黔送铁军”承建的35千伏吉隆变扩建工程成为日喀则地区“三区三州”工程第一个投运的变电工程,获得西藏电力公司的高度赞扬。

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中,公司共承建了6个变电站和2条输电线路的建设,为西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11年,“黔送铁军”在雪域高原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让曾经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11年,“黔送铁军”舍小家、顾大家,为雪域高原奉献出青春;11年,“黔送铁军”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他们坚守着“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光荣与梦想,在雪山之巅用生命践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下“电靓雪域,光泽高原”的华彩篇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着眼未来,风光无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公司将乘风破浪、砥砺奋进,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更加先进、安全和可靠的中国电网做出新的贡献!(张泰、余小冬、龚婷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