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壮美河山的国测一大队工人日报

年,国测一大队的队员们在珠峰大本营学习(右4为郁期青)。

年珠峰复测(右为任秀波)。

赵越在飞机上进行测量。受访者供图

今年80岁的郁期青依然无法忘记自己36岁那年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前晚写下的日记内容:“都36岁了,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年,国测一大队(现全名: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派出了8名测绘队员参加中国登山队测量分队,正式开展珠峰高程测量。测绘队员们在生命禁区奋战80多天,最终将红色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13米这个精确的“中国高度”得到全世界认可。郁期青就是那8人之一。

测绘基准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成立于年的国测一大队先后6测珠峰、两下南极、37次进驻内蒙古荒原、48次深入西藏无人区、49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多圈,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测出珠峰精确高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珠峰相关数据被外国“测量权威”垄断,我国提出了“精确测量珠峰高程,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的要求。

年和年,国测一大队先后两次参与珠穆朗玛峰科考活动,在珠峰地区建立起了高质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控制网。年,我国正式开展珠峰高程测量。

郁期青清晰地记得当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情景:4月4日,突击小组一行8人从米营地出发,经过两天行军来到米营地。第三天拂晓,向海拔米的北坳发起冲击。强烈的紫外线被冰雪反射,灼人肌肤。初期,人人都脸上脱皮,嘴唇起泡,脱一层换一层。高山气压低,离开高压锅只能吃夹生饭,而小组为了减轻负重,又不能带高压锅,所以只能吃干粮、罐头、糖果和咸菜。

由于坡太陡,突击小组只能按“之”字形斜切,迂回攀登。越往上,越缺氧,郁期青当时只觉得背上的仪器装备越来越沉。就这样,经过8个小时的奋力攀登,测量队员们终于顺利登上了北坳,圆满完成了米处的重力测量和航测调绘任务。

北坳下来之后,突击小组又连续爬了几座雪山。郁期青因体力透支患上重感冒,高烧持续了10天,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被紧医院抢救。当他从报纸上得知“中国登山队在珠峰竖起红色觇标,各测站测绘队员连续奋战三天,终于测出珠峰的精确高度”这一喜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测量珠峰的精确高度,郁期青前后3年在珠峰特高山区的冰雪世界里工作了多天;年任务后期又医院抢救治疗了多天。这两个多天,记录了他40年测绘生涯中最难忘的片段。

创造四个世界第一

在国测一大队耕耘40年后,郁期青年退休。3年后,任秀波进入国测一大队工作。

年,国家决定开展珠峰高程复测。国测一大队再次接受重任,70余名测绘队员又一次踏着前辈的足迹,接受了珠峰高程测量这一新的考验和挑战。任秀波就是其中的一员。

任秀波主要负责重力测量。珠穆朗玛地区由于气候多变,氧气匮乏,普通人正常行走都比较困难。而任秀波还要背负着沉重的重力仪和登山必需品。

年4月28日,任秀波背负重力测量仪器前往海拔米的营地行军适应,当行至海拔米左右时遇到了特大暴风雪。当得到下撤命令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测量海拔米的重力值。因为他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次到达这样的高度。他用冰镐在60多度的雪坡上用了约10分钟的时间才刨出一块小平台,用来放置仪器。由于鸭绒手套太厚,无法操作仪器,他只能脱了鸭绒手套,戴着薄手套又用了10多分钟的时间进行了重力测量,随后又用GPS接收机采集了该点三维坐标。当他收好仪器准备下撤时,才发现手指麻木,已经没有了知觉。

一个登山队的老队员说这是冻伤,必须迅速恢复,否则可能会更加严重,一旦加重就只能做截肢处理。任秀波用冻伤快速恢复的方法,将手指用力砸向冰镐,以此来刺激神经,增强血液循环。过了10多分钟后手才有些知觉,然后赶紧下撤到米营地,继续对双手进行复温,大约两个小时后,他的手才完全恢复了知觉。

年,在全体测量人员的努力下,珠穆朗玛峰高程复测取得圆满成功,测得了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准确的珠穆朗玛峰高程——.43米,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测绘的实力。

任秀波和队友们创造了珠穆朗玛峰测量的四个世界第一:第一次将现代和经典两种大地测量技术完美地在珠峰地区集中展现,第一次精确测定了珠峰地区的似大地水准面,第一次在同一时间段内顺利实施了珠峰高程交会和峰顶GPS测量,第一次获得了珠峰峰顶35分钟长时间、高质量的GPS观测数据。

由“测三代”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测一大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迈出了以大地测量主业为根本,以新型基础测绘为方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

他们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仪器设备,有效拓展了航空重力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水域测量、InSAR监测等新型基础测绘业务领域。他们成立了技术研究开发部、新技术应用部、应急测绘中心等新部门,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能力。

现任国测一大队一中队技术负责人聂晶今年33岁,在新技术应用部执行航空重力测量任务期间,作为项目执行组组长,从安装固定仪器开始,他的生物钟就被几个熟悉的数字所“控制”——8小时坐标校正、12小时平台校正、18小时时间常数校正、5.5小时精度校准……

在成功飞行第一架次之后,他顾不上连夜工作的疲惫,第一时间把数据算出来。成功飞行的喜悦还没有散去,困难再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重力异常残差超限。这可能意味着第一架次飞行失败,问题不能解决的话项目整体进度也会受到影响。在巨大压力下,他迎难而上,仔细分析数据,结合航空重力测量实施的每一个细节,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解决的时候已经是次日清晨,已连续48小时没合眼的他兴奋地跳了起来。

现任国测一大队副中队长赵越今年34岁,在技术研究开发部工作期间,带领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负责该队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工作。在测区,赵越参加了每次飞行。这种飞行对于队员是极大的考验——每次5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极短时间内海拔剧烈变化会造成缺氧,出现心率加快、头晕恶心、鼓膜疼痛等等极度不适。

赵越并不后悔加入艰苦的国测一大队。他是名副其实的“测三代”,父亲和爷爷都是国测一大队队员。赵越从小就生活在测绘局大院内,对测绘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待遇丰厚的外企,没有选择环境优越的沿海地区,而是选择继续爷爷和父亲的测绘事业。

赵越至今还记得入队时的第一堂课是在大队荣誉室里进行的。在这个荣誉室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奖章,也挂着测绘队员们以天为帐、以地为床的野外生活图片,有建队以来在野外测绘工作中因公牺牲的46名队员的悲壮故事,也有新一代队员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的昂扬风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