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心中的歌感受草原新变化人民资讯

每每驱车行驶在藏北高原,我内心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那是一种犹如回到久别故乡的深深眷恋。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藏北高原与整个西藏大地一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从年起,中央企业加入到援藏大军后,更使藏北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年盛夏的一天傍晚,汽车穿过“申扎县人民欢迎您”的迎宾门到达申扎县城,我住进了8年前曾住过的县招待所。

这是远眺申扎县城新貌,前景是放牧的牛群(唐召明年摄)

申扎县城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紧临罗布果天然湿地的山坡下,蜿蜒曲折的申扎藏布河静静地在城边流淌,滋润着美丽的大草原,养育着这里的人民。

“申扎”藏语的含义是洁白透明的盐巴。申扎宗设立于公元年,地域包括今尼玛县、双湖县的大部及申扎县除原巴扎区以外的全部区域。

年建县时,将以前的申扎宗与从达那仁钦则谿卡(村)分出的“亚巴部落”和从谢通门谿卡划出的“巴林部落”等部落合并。

年1月,为了开发藏北无人区,经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批准,从申扎县划出尼玛区所属的5个乡和申扎区嘎措乡,从班戈县划出色瓦区,成立双湖办事处(现双湖县)。紧接着,从申扎县划出文部、甲谷、帮多、吉瓦、卓瓦5个区,成立文部办事处(现尼玛县)。

年,划来划去的申扎县辖8个乡镇及73个行政村,面积从过去的大约3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现在的2.55万多平方公里。

那时,申扎县政府所在地是申扎镇,海拔米。

这是中信集团援建的申扎县城大街新貌(唐召明年摄)

与我8年前来申扎相比,这里已是高楼林立的城镇了。诸如摩托车经销店、蔬菜水果店、网吧等店铺的大量涌现,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繁荣。

到达后的第二天上午,时任申扎县委宣传部部长才旺多吉告诉我,申扎镇二村和三村所开办的“牧家乐”旅游度假村效益显著,出于新闻敏感,我当即决定去看看。

这是中信集团为申扎县援建的申扎镇村委会办公室(唐召明年摄)

申扎镇的二村和三村“牧家乐”就坐落在不远处的甲岗雪山脚下,与申扎县城隔河相望。从县城驱车不到十公里,二村和三村的村庄便展现眼前。两个村庄都是一排排崭新的白墙黑顶裙边、房顶四角为红方柱的藏式定居房。由于这些房子与邻县的日喀则地区(今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的建筑风格相似,故当地人称它为“日式建筑”,从中可以看出日喀则经济文化对申扎县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这两个村庄的户与户之间,都是新修的水泥街道相连,所有的街道干净整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村容村貌。

申扎镇三村是藏北西部4个县里首个开办“农家乐”旅游度假村的村庄。这里的牧民从历史上的鄙视经商到放下牧鞭去“下海”经商,其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令我十分敬佩!

我们乘车往南走不多远,便听到路西木栅栏里的七、八顶白帐篷里传出欢歌笑语声,只见人们出出进进,甚是热闹。才旺多吉告诉我,这就是三村的“牧家乐”旅游度假村。“虽然很少有来自远方的游客,但它为县城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最佳去处。”才旺多吉满脸带着收获的喜悦说到。

走进河对岸的三村,我发现村庄里都是水泥硬化路面,路两侧是一排排漂亮的太阳能路灯,还安装了健身器材。

这是申扎县申扎镇三村的村政府太阳能采暖房,由中信集团援建(唐召明年8月9日摄)

走进村委会的玻璃式采暖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申扎县委颁发的“安全文明村”金色牌匾,以及藏汉文两种文字的学习墙报。

年过六旬的三村牧业经纪人才旺在村委会高兴地说:“今年6月6日,村委会投入3万多元开办牧家乐旅游度假村仅2个月,就接待游客多人次,创收2万多元。”他对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所发生的变化颇为得意和自豪。

申扎县申扎镇三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是分工捡拾摊晒牛粪燃料的藏族妇女(唐召明年摄)

这是一位分工摊晒奶渣的藏族妇女(唐召明年摄)

我发现,这里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辽阔的草原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分离酥油生产间里,4位年轻的妇女在脸盆粗的牛奶木桶上,双手握着木杆式活塞一上一下地打牛奶,分离酥油;一位年老的妇女在房前水泥空地上摊晒奶渣;4位牧民在村庄后为几十头牦牛挨个挤牛奶,还有几位妇女手拎橡胶桶,在草地上捡拾湿漉漉的牛粪,然后倒在草地上,再用手摊成一个个牛粪饼晒干,最后摞成牛粪垛,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我们来到二村,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桑旦早早地就迎候在村口,给人一种热情而沉着的印象。他把我们领进村文化室,屋里牛粪烧得正旺,暖烘烘的。桌子上摆有二村的特色风干牦牛肉,桑旦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端来。我们一边细细品尝牦牛肉的独特风味,一边与桑旦攀谈起来。桑旦话语虽不多,但每说一句,总能道出二村昔日的贫穷与今日走上安康生活的感慨。

品尝完风干牦牛肉,我们便在桑旦引路下参观二村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果——短期育肥基地。育肥基地约有几亩地,建有一排暖房,里面几头圈养的牦牛正在悠闲地啃吃着草料。“我们从其他乡村低价收购牦牛,精心圈养几个月,宰杀后集中在县城市场供应,或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宰杀供肉。每头牦牛纯收入可达两三千元,利润空间十分可观。”桑旦开心地说。

这个村的“牧家乐”也在不远的草原上搭建了十多顶帐篷,还在“牧家乐”里开了一个超市,啤酒、饮料等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盛夏时节,这里是欢乐的海洋。青青的草地上,那些大小各异、具有浓郁特色的一顶顶帐篷里,歌声和笑声不断,人们无不沉浸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中。

这是申扎县申扎镇三村牧民家庭利用太阳能发电来看电视(唐召明年摄)

据介绍,申扎县从年开始,将申扎镇二、三村作为试点村,开始探索规模经营之路。这里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制。其主要特征就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按股分配。当时,二、三村规模经营入股率已达到%。

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这两个村通过劳务输出、牦牛短期育肥,以及开办小卖部、茶馆、沙石料厂和种植大棚蔬菜、制作酸奶等多种方式实施规模经营,经营效益初见成效。

这是中信集团为申扎县援建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唐召明年摄)

申扎镇干部给我提供了两个村上一年分红的数据情况,从中便可以看出一些变化。

申扎镇二村,人,47户,总收入55万多元,现金收入37万多元,已兑现20多万元。一等户分红现金1.6万多元,比去年收入增加元;二等户分红现金元,比去年收入增加元;三等户分红现金元,比去年收入增加元。

申扎镇三村,人,53户,总收入54万多元,现金收入27万多元,比去年增长11.9%。其中一等户分红现金2.1万多元;二等户分红现金元;三等户分红现金元。

晚上返回申扎县城,因县招待所餐厅正在维修,我与时任申扎县人大副主任王树林在厨房与餐厅人员一同就餐。

时年38岁的王树林,与长期在藏工作的许多汉族干部一样,孩子从小便被交给内地的老人照看,并带大成人。夫妻俩和13岁的儿子分住在三地:王树林在申扎县,妻子在尼玛县,13岁的儿子在河南省老家。

难怪许多“老西藏”与子女感情不深,见面很陌生,就是因为长期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缘故。

饭后聊起“牧家乐”度假村的变化,王树林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这两个度假村以后将增加文艺演出,并与申扎县奶制品加工厂加强合作,引进新的特色产品,让游客在感受藏北最美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好的服务。

谈起藏北高原旅游,凡是到过这里的人们都充满了信心。万里藏北是一片神奇莫测的土地,对于那些向往探险寻奇的游人来说,高原无疑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中国西藏网文、图/唐召明)

本文来源:中国西藏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