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西藏网
当大家打开今天的页面时,我已经离开汝村回到了拉萨。汝村的村民、村干部、还有来自各个部门的驻村干部仍不时在脑海中显现。很想问一句,“好想你们呀!”“你们是不是还在山上挖虫草呢?”“夜校还办着吧?”“到汝村的路没有被雨水冲断吧?”……有些人、有些事,就这样不轻易间成为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乡村振兴专干——白珍
到汝村的第一天,一个青春可爱,扎着马尾辫,一身运动感十足着装的小姑娘就坐在我旁边的藏式床边,一边和驻村第一书记第九批驻村队长次旺聊天,一边在看我们收拾行李,她就是“乡村振兴专干”——白珍。初次见面,我顺手递给她一个唇膏,正和小姑娘心意。刚满24岁的白珍热情奔放、性格爽朗,招人喜欢。
白珍年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拉萨一家企业工作一年后,正好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乡村担任专干。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她毫不犹豫报名参考,如愿以偿被录用,安排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汝村担任“乡村振兴专干”。这也圆了她儿时守护边防的梦想。白珍姊妹三个,她排行最小。纵使父母万般不舍,也不得不放手让她去乡村磨练成长。
年2月,白珍跟驻村工作队一同从吉隆县城前往汝村,正遇冰雪连天、寒风刺骨,从贡当乡到汝村的路全被厚厚的雪覆盖着,放眼望去根本不知路在何方。年少的她内心虽然充满忐忑和恐慌,但她并没有退缩,坚定地跟驻村工作队手拉手徒步迈向汝村。抵达萨拉山口时,遇到几名前往日喀则市看病的村民被困在路上,患者冻得瑟瑟发抖,白珍把身上的棉袄脱下来裹在他的身上。眼见这种情况,她和工作队一行决定先帮助被困村民,先陪同村民原路返回县里,直至将患医院安顿好后,才再次踏上了前往汝村的道路。
图为白珍带着小学生为界石描红
经历了一年多的工作,她总结基层工作不仅心要细,还得做一个“粗人”。她说,给老百姓讲政策理论性的东西太深奥,但群众关心的无非是自身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只能用“土方子”,用通俗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国家优惠政策,用简单高效的方式解决群众所需。
白珍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很实在。一次有个村民对她讲:“我不要你们送钱,就是想给我找点活干,介绍个工作,哪怕看门扫地,能靠自己双手挣钱过上好生活。”白珍同支部书记沟通后,积极联系在当地施工的工程队,希望他们用工优先考虑本地村民。在白珍的争取下,为好几位村民找到了工作。她说,这样可以为村民们实现就近就便的劳务输出,既不用出远门打工,也能照顾到家里。
图为白珍在批改夜校学员的试卷
和白珍相处一年多,能感受到她对群众有爱心、对工作有热情。工资虽不高,但她不怕脏、不怕累,干得挺开心。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在牧场帐篷、在村民家中、处处留下了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背影,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真心信赖。面对繁忙的基层工作,白珍从未抱怨。她身上充满了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时时以争做一名“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为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我为她骄傲、为她自豪,愿她早日被纳入“村干部后备人才库”。
黝黑的村主任——多吉
汝村村主任多吉应该算是我到汝村认识的第一个人。我们的车刚到村委会门口,就有人招呼村民帮忙拿东西,也不知道都是谁。稍做简单的规整,就到了午饭时间。我们取出从县里带来的菜,忙乎着炒了一盘炝炒土豆丝,一盘青椒炒肉。就在坐下来准备吃饭的功夫,驻村第一书记次旺指着满身灰土,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说,这是咱们村的多吉主任。我们从穿着上硬是看不出这是位村干部。我们连忙招呼“主任请坐,一起吃饭”。多吉主任微笑着说着“你们吃、你们吃,我有这个就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原来放着两瓶拉萨啤酒。
图为在村民家中走访的多吉主任(右二)
本以为和多吉主任沟通会很费劲,出乎意料,他的国家通用语言很好,发音比我还标准,我问什么他都对答如流。从攀谈中得知,他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因表现突出,带领村民致富而远近闻名。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5岁任宁村村长,30岁任汝村村主任兼村委会副书记。
多吉主任有见识有能力。他说培训学习对他影响很大,除经常参加市县乡组织的干部培训外,还到内地参观学习过,通过培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先进规范的管理经验。多吉主任家住宁村,他常常骑摩托车两边跑着主持工作,带领村民开展活动。遇到要统计上报某方面数据时,我们就跟他联系,很快就能解决。如果有需要安排部署的事情,交给他特别放心。他非常支持我们开设小诊所、开办夜校。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非常高。每当强降雨季节,地质灾害频发,汝村交通道路严重受损时,多吉主任总是在一线协调工程队抢修道路。哪里有危险他就在哪里,为了村民的安全,他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安危。节假日他也闲不下来,主动参加义务执勤,到重要路段巡逻,在主要路口卡点检查来往车辆及行人,维护一方平安。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村内硬化路面建成了,古村落民居加固了,农厕改造也在按计划积极推进。村民非常配合多吉主任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主任是自家人,办的都是自家事。
多吉主任能多抽出时间在工作上,全靠家里有一个贤内助。夫人比他大两岁,能干贤惠。他们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在县中学读初三,二女儿在乡完小读二年级,小儿子才4岁只能带在身边。多吉夫人对他的工作非常支持,农活、家务活基本全包了。每年采挖虫草季,多吉作为村干部,常常留守村子,守护村居及村民的财产安全,家里只有夫人能上山。少一个人挖虫草,就会少一份收入,而他夫人对此没有任何怨言。
在多吉的带领下,汝村村容村貌悄然发生着变化,汝村的村民也在变化。年,在喜迎建党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在贡当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汝村荣获第一名。领取奖状时,多吉主任的脸笑开了花。
意外又纠心的装载机
驻村期间有一件事令人意外又纠心。事情的经过还得从年5月中旬说起。一天,吉隆县“强基办”在工作群里通知“年度项目申报开始了,有需求的尽快上报”。我们立即与次扎书记和白珍专干商量,想为汝村争取到了一台装载机。但他们看上去都有畏难情绪,说是年年申报,但没有一个获得批准,为此就不再申报了。可没过两天,“强基办”贡觉老师打来一通电话,打乱了我们“躺平”的思想。
贡觉:“队长好,你们汝村今年有没有申报的项目?”
队长:“贡觉老师好,我们还没想好,要不下半年再报吧?”
贡觉:“不行啊!一年就报这一次,下半年可没有这事。”
队长:“啊!听说报了也不一定批准,那还报什么?”
贡觉:“报了是不一定能批,但不报那就更没希望了呀!再说你们驻村一年,连个项目都不申请不是也白干了嘛?万一批准,那就是为村里做了很大一件好事儿呢。您们再商量一下,项目申请截止到明天!”
一语惊醒梦中人,贡觉老师讲的很在理。机会总是争取来的,不争取哪里还有机会。我于是赶紧找大家开会商量可行性项目。有的说:温室大棚似乎可行,但不一定批。因为其他村子的蔬菜大棚效益都不太好,而且“十四五”规划应该有这些项目。有的说:修建阳光棚好,可供全村人休闲娱乐,但对生产帮助不大……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热烈但仍没有头绪。最担心的还是资金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申报项目的预算额度。会议就这样又无果而终。我想事情不能这样就算了,赶在下班前打电话向“强基办”咨询。“强基办”答复了两点意见:一是项目预算资金没有设限,只要项目得到批准,资金应该有保证;二是可以申请购置农用机械。了解完政策后,来不及吃饭,我们再次商议。最终大家决定为村里申请一台装载机,用于道路维修保通。大家认为装载机比较实用,也是村里最急需的,既可以村里用也可以出租。大家估算了一下,出租装载机每小时租金大概有-元,再加上人员工资,收入比较可观。
但难题又出现了,项目申报书怎么写呢?我们赶忙到处求教,终于找到一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朋友点拨。在多方的支持下,我们加了一晚的班,最终填写完成项目申报书。申报购置装载机一台,预算费用35万元。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把报告交了上去。但此后再也没人再提及此事,大家认为多半又没戏了。大概过了三个月,县里突然传来好消息,说是我们村的项目申请通过了专家论证。这下可炸开锅了,村两委会、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都开心极了,好像天上掉下了块馅饼。
图为经历一年等待的装载机
眼看就要到年底了,而资金一直没到位,大家的心又都悬了起来。就在我们推断项目可能推迟实施时,12月3日,乡长突然叫我去谈工作。他说,汝村申购装载机的35万元已经到账,要尽快制定购买方案,年底前必须完成这项工作,否则资金会被收回去。听他讲完,我既高兴又纠心,高兴的是资金终于到位了,纠心的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从来没有办理过政府采购事项。好在有队友们帮忙,大家找来《吉隆县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吉隆县政府采购补充管理办法》仔细阅读学习,又是四处求教,了解购买合同怎么写、怎么确定三家供货商询价等,总算理清了购买的程序要求。经过复杂严谨的购买审批程序,我们赶在账务决算的头两天,同供货商签订了购买协议。商家说随时可以发货,但考虑冬天汝村常常大雪封山,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供货商等一段时间送货。不料,这一等又是好几个月,直至年4月19日,乡里才通知我村收货。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坚持和等待,在即将结束驻村工作之前,终于见到了这日思夜盼的庞然大物,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村民们也是兴奋不已。此刻,我想这台装载机一定在汝村的道路上轰鸣。
转山寻水
说起吉隆,有一个在青藏高原响当当的人物,那就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米拉日巴。驻村期间,除了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假日我们也经常放飞自我,转山寻水,寻找米拉日巴的足迹。
相传,米拉日巴幼时丧父,家产被伯父伯母霸占,其母嘱其修习咒术报仇雪耻。他学成归来后将伯父姑母及其眷属亲友全部咒杀,并毁了全村的庄稼。之后其深感杀人毁稼罪孽深重,遂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而玛尔巴并没有立即传法于他,而是让米拉日巴干最苦最累的农活,考验他的意志。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米拉日把获得了玛尔巴的信任和真传。离开玛尔巴后,米拉日巴矢志在极高极寒处苦修,常年只用一张白色披单裹身,以蓖麻叶为食,久而久之,他全身都变绿了,骨瘦如柴,可见肋骨。他传道以唱颂为主,唱词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米拉道歌”。米拉日巴的修行洞遍布吉隆,汝村境内的山上就有一处,矗立在悬崖峭壁上,距离山脚约有米。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爬到修行洞瞻仰,上气不接下气,想想米拉日巴尊者在这里修行实属不易。
图为米拉日巴故居遗址
带着对米拉日巴的好奇,一个周末,我们搭乘当地一位司机的车来到米拉日巴的出生地——吉隆贡塘嘉昂杂,现称杂龙村。驶入杂龙村,发现这里的山体结构与别处差别很大,山岩层层重叠,自然形成的山洞布满山崖,或大或小,位置较低处的洞口,用木板一挡就能成为牧民避风之所。这样的山体绵延好几公里,当车行驶近山顶时,突入眼帘的山色由灰土色变成了红色。我们很纳闷,问司机为何山顶变成了红色?他说,这就是传说中米拉日巴尊者施咒降血雹被染红的地方。
很快,车停了下来,司机指着公路边的一块田地说,这是米拉日巴尊者家的田地,旁边一座佛塔是在他家遗址上修建的。又指着远处一个大土包说,那是他父亲的墓地。我环顾四周,山体颜色确实同山下差别很大,真像是被染红的。沿着梯道上行,可见高处的一个山洞,便是米拉日巴尊者学佛回村的第一个修行洞。洞深约1米,高约3米,宽约5米。深处的顶部有一自然形成的海螺状小眼,从其中往外一滴一滴渗着山泉水,下方有一突出的斜面石台,正好接住滴落的水滴,水顺着石台往下流,人在石台下方可用嘴直接饮用。据说,米拉日巴就是靠喝这水维持生命的。两位看护修行洞的村民不时向我们介绍米拉日巴的神奇事迹,临走时又递给我们一个带孔的扁平石子。她们说这石子是米拉日巴所持的佛珠洒落山间形成的,很有灵性,给我们留做纪念。
图为静谧神湖朗吉措
除了米拉日巴故居,吉隆县的高山湖泊众多,也值得去转转。其中最美的当属朗吉措了。朗吉措位于吉隆镇扎村,被当地人视作神湖,湖面常常有神奇的画面显现,据说能占卜未来。四月间,朗吉措周边满是杜鹃花,白的、粉的、红的、淡紫色的,分外妖娆,婀娜多姿,百看不厌。五一期间,我们几个同事约着去了一趟朗吉措,可惜花期已过,但总算圆了近一年来的愿望。
从吉隆镇出来,沿着峡谷向北盘山而上,约莫一个小时车程就到了扎村朗吉措景区。从停车场沿着景区栈道拾阶而上约半个小时,便是朗吉措观景台。从观景台后向北望去,眼前顿时开阔了,远处的雪山扑面而来,令人震撼。接连雪山的是一大片草甸和农田。近处山峦重叠,半山腰以上雪还没有融化完。朗吉措就静静安睡在眼前这群山环抱之中,从观景台只能看到一个小角,像一个半遮面的小姑娘。沿梯而下来到湖边,我们走走停停,绕湖一周。蔚蓝色的湖水宁静安谧,阳光撒在湖面,像闪闪发光的小钻石。雪山、蓝天、环山簇拥着湖水,各种角度拍照都难尽其美。
一转眼,驻村的点点滴滴已经成为过往。别了,汝村!别了,米拉日巴!别了,朗吉措!别了,白珍!别了,多吉!我虽然已经回到了拉萨,而心却不知不觉留在了汝村。真心希望汝村能够为世人所知,真心希望汝村的村民,这群雪山秘境的守护者能够更加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