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高青旺
高红
高青旺,男,汉族,年10月生,安徽省滁州市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高红,女,汉族,年12月生,安徽省滁州市皇甫山林场护林员。二人系父女。
“皇甫山和林场养育了我们,要懂得感恩……再难也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高青旺、高红一家四代传承坚守山区,接力祖辈承诺播绿护林,让6万亩荒山变林海、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谱写了江淮分水岭上的“塞罕坝精神”。
年,高青旺的爷爷举家从肥东县迁到滁州市皇甫山,加入植树造林大军。小时候,高青旺就常听爷爷讲起这段艰辛故事,“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的诺言也深深扎根心底。就这样,他追随爷爷、父亲,成为一名造林工人。每天天不亮,他肩挑背扛树苗上山,至少栽种棵。寒来暑往,育苗、看护、刨坑、栽树……许多人嫌太苦太累离开了,但他扎根深山,风雨无悔。年,为救两名伐树工友,他被大树砸中,因公致二等甲级残疾。可他不居功、不放弃,转岗干起了瞭望员。他18年植树造林,亲手种下超过35万棵树木;23年瞭望护林,6万亩森林未发生一起火灾。
年,在父亲动员下,年轻的高红接力祖辈承诺,放弃进城生活机会,成为林场的正式职工、唯一的女护林员。她刨坑栽树、巡山护林,样样不输男子汉。怀着热爱和对诺言的坚守,她在护林员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她和林场职工结婚、生子,扎根在了皇甫山。她在所看护的亩林区来回巡查,排除着有损林场的“失火”“偷树”等隐患。如今,她的儿子马永就读于滁州旅游商贸学校,以后的路,高红也有打算,“我想让他毕业后也回到林场来。”
正是以高家四代人为代表的林场人60多年的坚守与奉献,让曾经贫瘠的皇甫山荡起万顷林涛,森林覆盖率达96.1%,涵育着多种动植物,保存着江淮地区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森林景观带。
高青旺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高红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
高淑贞
高淑贞,女,汉族,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党总支书记。
20多年来,高淑贞坚守“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带领2个“贫困村”“问题村”,走出一条“抓党建带全局、抓班子带队伍、抓民生奔小康”的乡村振兴之路,被誉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年底,正在中学任教的高淑贞,经镇党委任命,担任东太平村的党支部书记。经过五年艰苦奋斗,她带领村民干纺织、建烧窑、抓养殖,修通柏油路、用上自来水、架起新电网,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改变了村里的落后面貌。高淑贞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女能人”。
年,高淑贞担任三涧溪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以后,她郑重作出承诺:“绝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为了这句承诺,高淑贞一干就是15年。她带领村两委成员从落实“三会一课”抓起,开展“党旗飘飘映四邻,四邻联动党放心”和“亮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等主题活动。开通村干部24小时值班热线电话,成立多人的党员为民服务队,村干部当起服务村民的代办员。逐步规范起村两委班子管理,用真情服务赢得村民认可。高淑贞常说:“咱这个班子要想让老百姓信咱,跟咱干,就得把承诺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为给村里修路,她个人向亲戚朋友借款,又用自己的房子办抵押贷款。她天天在工地上,连续几个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安生饭。为带领村民致富增收,高淑贞带领大家招商引资、腾笼换业,盘活10家企业,引进70家企业,建起农业生态示范园、采摘观光园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村集体由负债60万元到收入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6万元。
经过高淑贞和大家的努力付出,“问题村”变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示范单位”“省级文明村”。如今的她,依然在岗位上扎实工作、服务群众,坚守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高淑贞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郭建华
郭建华,女,汉族,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郭建华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坚守一个信念“为农民放电影”,把为群众放一部好电影、让群众看一场好电影,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从上世纪70年代当上农村放映员至今,郭建华已从业43年。她从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做起,与乡亲们结下不解之缘。她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在当一线放映员的19年里,她为农民放电影1.3万多场。在当站长和公司负责人的24年里,她带领工作人员放映14万多场。
郭建华将服务领域扩展至脱贫攻坚。她带领放映人员深入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三年建立个农村扶贫电影放映点,放映电影近万场。她创新性推出的“菜单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
郭建华放映过无数影片,让她刻骨铭心的还是《焦裕禄》。她说自己坚持为群众放电影的原因,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焦书记拉着板车在风雪中给老百姓送救命粮”的镜头,正是焦裕禄精神激励着她一直坚守。她说:“今后我要组织放映更多更好的优秀电影,为群众送去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颂。”
郭建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席世明
席世明,男,汉族,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招商局副局长,天津市静海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技术管理科科长。
“和维吾尔族老乡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他的援疆承诺。两年来他踏遍于田县所有村庄,奔波在脱贫攻坚一线,通过招商引资,极大改善了数万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援疆人的诺言。
牢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进疆誓言,他义无反顾奔赴援疆第一线。席世明的母亲年逾八旬、儿子还在上小学,他是家中的顶梁柱。年2月,席世明克服家庭困难,成为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担任于田县招商局副局长。从渤海之滨到昆仑山下,跨越万里,只为履行一份庄严的使命。他心系群众、苦干实干,结合于田脱贫实际和发展需求,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多次赴内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践行“和维吾尔族老乡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援疆承诺,他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席世明陪同多名客商走遍当地所有村庄,从项目选址到落地,他亲力亲为、负责到底。天津农产品企业在于田各乡建的合作社,距他住地近的15公里,远的40公里。每次运货,他都会赶到现场,和工人们一起把几十吨的货物装上车。苦心人天不负,年以来,于田县实施招商引资项目个,到位资金21.59亿元,新增就业人数人,改善了当地群众“无地可种、无业可就、无工可打、无以脱贫”的现状。在他一次次风雨兼程、不遗余力的奔波中,群众看到了一名援疆人践行诺言的坚定信念。
年1月6日,席世明在帮助企业装运了30多吨农产品后,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8天后去世。从患病到去世期间,医院探望或以各种形式转达慰问心意的维吾尔族老乡多达千人。在他们心中,席世明不仅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好干部,更是用生命践行援疆承诺的亲兄弟。
席世明被追授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模范公务员。
黄凌燕
黄凌燕,女,黎族,年4月生,海南滴滴沃家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凌燕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履约践诺、言行一致,致力于发展农村电商,销售海南原生态、无公害的本土特色农产品,不仅让好产品有了好销路,还帮助不少农民脱贫致富。
海南很多农户以种果蔬为生,但苦于市场销路不畅,收入一直较低。为了帮助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年,黄凌燕返乡创业致力于土特产品的销售。
年9月,黄凌燕得知亚欠村种植在山坡上的香粉蕉由于风吹日晒,蕉皮有黑斑,外表不美观,导致销售困难。为了打开销路,黄凌燕决定依托“互联网+农业平台”,通过免费品尝等方式进行推广。另外,她还抓住了香粉蕉不打农药、天然种植、口感好、甜度高的优势,以“原生态农产品”扩大了销售,使香粉蕉的收购价由原来的每斤0.8元提升到2.5元,当年就带领亚欠村49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年初,受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陵水当季的辣椒价格低迷。黄凌燕接到求助电话后,从开始帮助个人销售辣椒,到最后遍布本号镇、提蒙乡等乡镇的几十户都成为黄凌燕的收购对象。经过近3个月的集中收购,黄凌燕解决了贫困户的辣椒销售困难,却为此亏损了20多万元。她说:“因为当初答应了,那就一定要做到!”
为了提升“消费扶贫”品牌影响力及扩大销售渠道,年10月,黄凌燕在政府扶持下,通过贷款在陵水高铁站广场开设了陵水特色产品体验店暨消费扶贫体验店,建立“候鸟”
郭璐萍,女,汉族,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江西省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
郭璐萍用纤弱的身躯践行着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把中国人的大爱播撒在非洲大地,即使身患重症,依然坚持工作,被誉为“撒哈拉玫瑰”。
年初,郭璐萍主动请缨,加入中国第二十一批援非医疗队。刚刚到达突尼斯,时差还没倒过来的郭璐萍,便投入到抢救妇婴的工作中。24小时间,她连续做了20个B超,上了7台手术,从死神手中夺回两对高危妇婴的生命。
年3月16日凌晨4时,一名孕妇频繁子宫收缩,胎心音只有80次/分钟,郭璐萍凭借多年临床经验,立即判定为“急性胎儿宫内缺氧”,并冷静地指挥抢救工作。救命如救火,郭璐萍连刀柄都顾不上,直接抓起薄薄的手术刀片开始了手术。“胎儿取出来了!”郭璐萍缓缓地舒了一口气。从孕妇进手术室到胎儿取出,仅仅用了3分钟。
郭璐萍每天的手术少则四五台,多则十几台。她经常工作到深夜,连续三四天奋战在手术台也是常事,碰到情况危急的病患,还要独自一人承担多台手术,往往是几口干面包配一杯水就简单地解决了一餐,哪怕是累得脚都站不住,郭璐萍坐在凳子上也要坚持把手术做完。在北非艰苦而落后的医疗条件下,郭璐萍以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开拓创新、独创先进手术,医院历史上多个“零”的突破,救治了众多险、急、重症妇婴,亲手迎接了1个非洲新生命的诞生,完成大小手术余台。
持续的高强度工作,极度透支了郭璐萍的身体。年7月,郭璐萍突然感觉左胸疼痛,实在放不下病人的她,没有及时检查,仍然带病工作。直到年1月25日,郭璐萍休假回国就医,被诊断为乳腺癌中晚期。
作为援外医生,郭璐萍深知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始终秉持医者的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当地患者服务。正是她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非洲当地高度赞赏和表彰,为中国医生赢得了荣光。
郭璐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医生、全国援外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唐嘉陵
唐嘉陵,男,汉族,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唐嘉陵是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蛟龙号潜水器专业潜航员,始终奋战在深潜第一线。他全程参与蛟龙号4次海上试验,驾驶潜水器达到最大下潜作业深度米,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创造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被誉为“载人深潜英雄”。
年,唐嘉陵投身祖国深海大洋事业第一线。年到年,他全程参与蛟龙号潜水器米至米的4次海上试验,连续3年驾驶潜水器达到海试最大深度,最大下潜作业深度米,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创造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在4年海试中,每当遭遇恶劣海况或需要长时间水面漂泊时,他都没有丝毫退缩,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最颠簸的试验任务。唐嘉陵不但专业技术过硬,爱学习、能吃苦的精神更得到全体海试队员的认可。特别是在米海试的一次返航检查中,他及时发现蓄电池箱异常发热、电缆短路的严重故障,及时有效避免可能影响试验进展的重大事故。
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试验转向应用,唐嘉陵即作为我国两名职业潜航员的一员,在蛟龙号年至年试验性应用阶段作为主驾驶,承担近一半的深潜作业任务。在海上任务期间,他践行“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工作请放心”精神,保障了深潜作业人员和装备设备安全,取得了丰富宝贵的科研资料和海底样品。
唐嘉陵作为核心技术骨干,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逐步担当起从研制单位手中全面接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职责,带领第二批潜航员和年轻技术人员一起全面承担蛟龙号潜水器日常维护保养备航以及海上备潜维护维修工作,参与组织完成中国大洋31、35、37、38航次蛟龙号潜水器本体备航工作。同时,围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以及作业工具研发,个人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与发表论文10余篇。
唐嘉陵荣获“载人深潜英雄”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曹君
曹君,男,汉族,年2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盐环定扬水管理处四泵站党支部书记、站长。
曹君坚持29年扎根人迹罕至的荒原,常年坚守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精心守护老区人民的“生命工程”,先后轮换驻守8个泵站,确保数万人畜用水安全。他以无悔的青春奉献,换来群众从心底发出的“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真挚感情,是人们心中的“水的使者”。
盐环定扬黄工程总长公里,设12级泵站,大多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条件恶劣。年,曹君调到环境艰苦的六泵站任站长。他带领职工长期徒步巡查,逐一检查维护沿线所有工程设施,确保安全行水。3年夏灌高峰时,出现多年未遇的旱情。一天,一节渡槽止水橡胶突然裂口,水流喷涌而出。曹君和职工赶到现场,用纤维袋装上沙子抛堵,但很快被水冲跑。危急时刻,他毅然跳进2米深的渡槽,用木头、铁皮等封漏水口,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堵住漏水口。
年,曹君调到四泵站工作。他用自家房产证作抵押贷款,带领职工开垦出多亩农田,发展农业和养殖业、搞工程,使泵站综合经营产值达55万元。职工上下班困难,他自掏腰包买了一辆二手车免费接送;职工生病,他开车护送就医;他还建起阅览室,搞“菜篮子工程”,丰富职工精神和物质生活。
多年来,曹君带领其他职工背上干粮,围着渠道扎草格、种树苗,并昼夜轮班抽水浇灌。冬季,安装防沙草障水泥桩和刺丝围栏时,车辆无法进场,他和大家顶着凛冽寒风,硬是把几百个水泥桩抬进工地。最终,一条10公里长、1多亩的绿色屏障在荒漠中屹立,成为一道保护渠道、保障输水、改善生态的安全屏障。
结婚20多年,曹君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年,泵站大面积栽植灌木,他母亲因患心脏病要到西安手术治疗,等他带着职工浇完多亩灌木后才踏上列车,但此刻母亲已去世。他长期坚守泵站,与妻子分居两地。妻子唯一一次向他提出请求,是8年前她患病要做手术,希望他回去一趟。当时正值上水和防汛期,作为站长,他必须带头值守,只好委托亲友陪护妻子。
曹君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农林水劳动模范等称号。
常明昌
常明昌,男,汉族,年1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常明昌33年执着追梦,坚持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科技扶贫第一线,率团队在全国首开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在省内40多个市县开展科技服务,引领全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为促进全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明昌牢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耕耘在本科教学一线。先后主编全国规划食用菌本科、专科统编教材4部,讲授《食用菌栽培学》《真菌分类学》等课程。年率团队在国内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食用菌学科建设在全国名列第三,为推动培育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他先后为近2万名本科生授课,他的课程一直是听课规模最大的校选课,多人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培养出一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
常明昌科研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发表论文篇,出版著作12部,发表16个食用菌新种,培育食用菌新品种2个,率领团队完成技术标准19项,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研发的产品荣获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业博览会5项金奖。2年常明昌自筹资金近千万元,创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研究基地。年以来,常明昌主持国家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国家星火项目等重大项目研究,全面提升食用菌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持续发展。
常明昌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因地制宜推广到实践中。为了提高科技成果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他设立咨询电话,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并经常深入农户开展服务,切实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自筹资金,创办了食用菌培训和研发中试基地,带头建成山西省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车间,推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水平走到了全国前列。多年来,他先后在全省40多个市县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多个,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常明昌荣获全国师德标兵、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梁增基
梁增基,男,汉族,1年10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
梁增基扎根黄土地,呕心沥血,五十八年如一日,执着地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突破和创新“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节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多个小麦良种,在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是守护粮食安全生产的“育种专家”。
梁增基出生于广东茂名,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渭北高原陕西省长武县农技站工作。面对旱塬小麦种植难题,他克服种种困难,潜心研究、坚持育种,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上世纪70年代,“”“”“秦麦4号”等小麦优良品种相继问世。年旱塬第一个矮秆高产抗旱品种“长武”选育成功,亩产公斤,推广种植面积3多万亩。年,梁增基用独创早收幼嫩种子低温催芽并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的方法,培育出综合性优良、高产、优质的“长武”小麦品种。年,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推广种植超过0万亩。年,80岁的梁增基培育的抗旱丰产适应性更强的“长航一号”,在渭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开创旱塬小麦生产的新天地。
梁增基虽然功成名就,但始终淡泊名利,过着俭朴生活。他住着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骑着半新的自行车上下班。当时和他一起来到长武工作的同窗,都早已回到城里,他多次谢绝省内外农科院的工作邀请,始终坚守在育种工作最前沿。他低调务实,从不主动申报奖项,并将近年来市、县奖励的15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文化、教育系统及育种基地所在的十里铺村。年“长武”刚通过审定,当时小麦种子1公斤炒卖到80元。但梁增基不以公斤卖,而是装成二两的小袋,分散供给农民,让他们自繁推广。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可他不慕钱财,把“利润”全部奉献给渭北大地。
梁增基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中从来没有节假日。为了工作,他直到36岁才成家。如今,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他从未停止科研工作,依然每天在试验田里奔忙。他一直致力于培养团队,把长期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育种阵地传续下去,为农民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长远的服务。
梁增基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道德模范、“三秦楷模”、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董学书
董学书,男,汉族,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退休职工。
董学书从事蚊虫分类、生态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60余年,即便退休后依然全年天都用在工作上,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蚊虫分类研究和蚊媒传染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敬业精神。
上世纪50年代,董学书毕业后回到瘟疫横行的云南思茅,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疟疾防治工作者。几十年来,董学书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为蚊虫分类及生态研究默默奉献。他带领团队收集上万套云南蚊类标本,建起国内最大的蚊虫资源库。他编纂《云南按蚊检索图》《中国按蚊分类检索》《中国媒介蚊种图谱及其分类》《中国覆蚊属》等学术专著累计万字,已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蚊虫分类生态研究的教科书。在《云南蚊类志》这部万字的鸿篇巨制中,董学书一笔一笔亲手绘制了书中个图版、多幅插图。为中国蚊类研究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数据。
年2月,董学书退休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到实验室,继续蚊虫研究。他在实验室解剖、鉴定、记载、绘制蚊虫……不断探索“防蚊术”。随着年龄增长,董学书更有强烈的紧迫感。他给自己安排出一份日的“狂人”日程表:周一到周日正常上下班,全年天都是工作日。除了生病,董学书把时间都用在“斗蚊”事业上。在董学书的儿子看来:“家只是父亲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实验室更像他的‘家’,他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还要多。”所里曾向董学书提了很多次,要给他发返聘工资,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只要一张办公桌,并将获得的奖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如今84岁高龄的他仍然在蚊虫研究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为让蚊虫研究工作后继有人,董学书采取培训授课、跟班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把自己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后辈。他先后培养数百名国内和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今,许多学生已成为各国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学书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程开甲
程开甲,男,汉族,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北京卫戍区某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
程开甲是“两弹一星”元勋,坚守为核武器事业奋斗终生的信条,主动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毅然回国,带领科研人员完成了几十项核武器试验,把自己毕生心血和才智倾注在为国家构筑核盾牌上,是忠诚奉献、科学报国的典范。
坚守初心,科学报国。青少年时代,程开甲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诺言。年,程开甲从爱丁堡大学毕业,留校任研究员。导师建议他把妻子接来,在英国工作、生活。但程开甲始终相信,回到家乡、报效祖国,才是根本的出路。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和条件,义无反顾返回祖国。回国后,他投笔从戎走进大漠,投身于核武器研制试验。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信守诺言,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程开甲常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敢于攀登那些前人少有涉及的领域。他善于超前思维、科学预见,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技术论断,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他参与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带领团队利用历次核试验积累的数据,对核爆炸现象、规律及核武器效应与防护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做出杰出贡献,兑现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奋斗终生的承诺。
德馨品高、行为世范。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倡导学术民主、团结,从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望压人,对起草的每份文件报告反复推敲,对科研试验中的每个隐患从不放过。他热心培养和提携后人。50多年来,程开甲创建的研究所及其所在的基地,已经走出10位院士、40多位将军。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他始终保持淡泊心态。他常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然而,他又是幸福的。在百岁生日的时候,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程开甲荣获“改革先锋”称号,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程刚
程刚,男,汉族,年7月生,北京康立生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刚带领团队着眼创新驱动,研制种药品杂质标准品和近百种国际前沿药品,填补多项新药市场空白,是致力于提高国产药品质量的“医药工匠”。
程刚建立国际标准的实验室,引进流式细胞仪、液质仪、离子色谱等一系列全球顶尖医药研发设备,着手进行新药研究和药品杂质标准品开发。仅用两年时间,成功完成多个药品杂质标准品的研制,以优异成绩通过原国家食药总局、英国皇家实验室和美国FDA考核。年,企业成为原国家食药总局药品杂质标准品定点采购单位,成功将药品杂质标准品推广到欧美。目前,程刚带领团队,已完成种药品杂质标准品研制。
程刚致力于创新药研发,挑战世界市场空白。8年多来,他带领团队研发出近百种国际前沿药品。其中,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类新药,填补国际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市场空白;有一系列纳米抗肿瘤药,开创国内纳米技术用于肿瘤药物治疗先河;有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疗效和毒副作用均有明显优势……
程刚工作起来忘我投入,常年坚持每周7天、每天16小时的工作强度。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吃住在单位,不分昼夜地工作。有一次,在做一个没有成瘾性戒毒药物研究时,设计模型筛选工艺总是失败。程刚在休息时脑中灵光闪现,想到一个研发思路立马起床记录下来,半夜起来做模型,最终解决问题。程刚因长期劳累和饮食不规律,患上严重肛瘘疾病,为取得纳米抗癌新药技术关键点的突破,他将手术拖了一个多月。在医院完成手术的第二天,他便强忍疼痛处理多个与工作相关的电话。凭借这份敬业和担当,程刚带领企业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程刚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成员。
曾翙翔
曾翙翔,男,汉族,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安徽医院团委副书记,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路湖村扶贫专干。
他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勤勤恳恳为民办事,心心念念脱贫攻坚。年8月18日,他在村里冒雨抢险救灾,连续奋战12个小时,在帮助受困群众转移途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年9月,曾翙翔主动请缨,任路湖村扶贫专干。一到村里,他便脱掉西装换农装、脱下皮鞋换布鞋,开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忙碌起来。驻村期间,村里户贫困户,都成为他心连心的“亲戚”。62岁的贫困户谢大娘前几年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时常感到腹痛。曾翙翔医院检查、跑前跑后,让没出过远门的大娘心里踏实又感动。为方便群众办事,他吃住都在简陋的村部传达室,扶贫组长说:“路湖村这个‘家’更让小曾惦记,他整天泡在村里,我还以为他是单身青年。”他对自己很“抠”,对贫困户却很大方,经常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从单位领了慰问品,他连家都没回就直接送给了贫困户。
年8月17日至18日,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宿州市狂风呼啸,暴雨如注。17日是七夕节,曾翙翔打算早点回去陪伴怀孕3个多月的妻子,但忙完工作赶回城里家中已是深夜。18日是周六,可以在家休息的他看到外面狂风暴雨,放心不下乡亲,清晨6时便驱车赶往村里。到达村里后,他和村组干部冒雨查看险情,帮助滞留老人紧急撤离。下午5时许,在转移受困群众的途中,他发现一处脱落在村道上的电线。他担心电线挂到其他车或是碰到人,便下车处理,不幸触电牺牲,29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和抢险路上。曾翙翔出殡的当天清晨,医院到殡仪馆,上千名群众排起长龙,手拉挽联,自发送别曾翙翔。
曾翙翔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道德模范,被追认为烈士,追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谢邦鹏
谢邦鹏,男,汉族,年3月生,中共党员,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副主任。
博士毕业后,谢邦鹏扎根电网一线岗位,勤奋学习、苦练本领,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成为综合能源服务、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变配电运检等方面的技术专家和改革先锋,被誉为“国网工匠”。
10多年来,谢邦鹏始终坚持用心做事,以昂扬奋进的工作状态,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他仅用3年时间,就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最有技术含量的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班班长。他脱下“博士服”戴上“安全帽”,迅速成为班组里拧螺丝最多、接线头最快、看图纸最细、做笔记最多的人。年上海世博会备战阶段,一些用户站资料不全,给电网安全埋下隐患。他坚持每天步行二三十公里开展实地排摸,硬是用双脚“丈量”出浦东世博区全部代维用户站的供电路径,精确绘制出数千条线路接线,被同事称为世博会电路“活地图”。
谢邦鹏在工作中勤于思考、精于钻研,善于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年,谢邦鹏被任命为中国首个高可靠性示范区的继保和配电自动化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经过4个月不分日夜的奋战,将浦东陆家嘴区域年平均停电时间从4小时缩减到5分钟。成功面前,谢邦鹏没有止步。他和团队又相继研制出电缆快速接头、个人单兵系统、主变实时监护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等装置,与一流配电网共同构筑起“铜墙铁壁”,确保供电保障万无一失,完成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保电使命,为智慧保电奠定坚强技术保障。
年2月,“谢邦鹏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充分发挥创新带动作用,凝聚集体力量和优势,不断取得新成绩,比如,研制应用国内首套用于配电线路的动态增容系统,首个面向客户抢修服务的“医院”等。多年来,谢邦鹏团队获得专利40余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1项,累计节省开支2万元,创造收益万元;促进用户满意度大幅上升,助力“获得电力”指标从98位跃升至14位。
谢邦鹏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潘美儿
潘美儿,女,汉族,年1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麻风病区)护士长。
潘美儿从事麻风病患护理工作20余年,以精湛的护理技术照顾每一位患者,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温暖每一位患者的心,彰显“医者仁心”的大爱,被称为“最美护士”。
年,20岁的潘美儿从湖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我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之一——浙江省皮防所上柏住院部。医院位于德清县的山沟里,潘美儿就常年坚守在被人们称为“麻风村”的地方。她主动申请去风险最高的现症病人区工作,精心护理平均年龄达73岁、平均住院40多年的患者,帮助他们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潘美儿每天除了忍受麻风溃疡散发出来的气味外,还要面对肢体畸残、眼盲鼻塌的患者。她没有胆怯厌恶,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与他们同吃同住,给他们打针换药,陪他们聊天说笑,帮他们清洗缝补。一位病情较重的患者全身多处溃烂,潘美儿每天为她擦洗全身、清洗伤口、点眼药水;82岁的钱奶奶大便排不出,潘美儿帮她一点点抠出来;双目失明的范大娘一次次大便拉满衣裤,潘美儿帮着擦洗身子、换洗衣服;医院后,未婚夫再没来过,她欲寻短见,潘美儿一边耐心开导她,一边反复做她未婚夫的说服工作,最终她康复出院,举行了婚礼。潘美儿无怨无私的付出赢得了患者的尊敬和喜爱,大家也把她当成自家人,“麻风村”“村民”最多时有多位,大家都亲昵地叫她“阿美”。
潘美儿潜心钻研业务,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际麻风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她倡导直接接触患者肌肤的护理理念,让患者找回康复的信心。她设立“心理医疗室”,开展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到被尊重、理解和关爱。她所在团队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项目,被中国科协列为麻风病学科重大成果之一。现在,她正致力于科普麻风病知识,呼吁加强对麻风病人群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