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21/9213976.html
“自从我知道,米饭不叫米饭,面条不叫面条。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碳水,我就再也没有开心过。”
碳水,干饭人的一生挚爱,也是减肥人的一生之敌。因为碳水实在是太香了啊!
入口香味浓郁的八宝鸭
蒸腾而起的热气,让米中的糖分融化,变成一颗颗晶莹剔透、香甜软糯的饭粒。
嚼劲韧道且口感微甜的面团,包裹着鲜味外溢的肉馅。
以米饭、面食为基底构筑的美食殿堂,总能给人们带来味觉的享受、心理的疗愈。
没有一个美食爱好者可以逃得过它的诱惑。
小时候诵读的《三字经》里,就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的句子。
谷物,是人们对“粮食”最本初、最直接的印象。
乘着谷物的香气,被网友们奉为“下饭必备、电子榨菜”的《风味人间》第四季回归。
《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
从碧波滔天里,回归到稻田麦浪间。
借着碳水的能量,拿下豆瓣9.4的高分,打破了前三季的记录。
从人类农业文明最初的起源开始,把这座星球上的“谷物”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集,就已经杀疯了
麦穗涌动的生命力,从田野间开始,在烟火气中达到顶峰。
谷物,就像大地上的芸芸众生,看似千人一面,却又演绎出幸福的亿万种不同模样。
自古以来,谷物都是全世界农耕的主要内容之一。
作为人类食物的基础,谷物以宽厚的力量,凝聚人类的历史,喂养了地球上如同点点星火般的文明。
从南至北、从内到外。
来自不同文明、身处不同地貌的人们,在各异的历史时空下,各自讲述着从粗放的原始劳作,步入精细美食文化的历程。
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沉淀成得以传世的特色佳肴。
在澳门,为了沿袭经营父亲的老字号面馆,阿龙每天都在与面粉打交道。
“一开始我不中意这门生意,做竹升面,是一个花费精神、花费时间的一种工作。”
踩上小板凳,压上全身的重量,阿龙和竹竿一起,不断改变、塑造着筋道的面团:
下压、移动,再下压,重复次以上。
在竹升面的制作过程中,阿龙每天至少需要花费7小时处理和面、擀面的工序,用经验与肌肉记忆,见证面团的变化。
从一开始对继承面馆的“排斥”,到后来逐渐爱上了制面。
或许,阿龙身体里流淌着的,除了对美味的热爱,也增添了一份弘扬本土美食文化的使命感。
父亲偶尔路过,也会来上一碗阿龙做的面。
“老爸,面来了。”
压制后的面条更加爽筋道
一碗爽利筋道、爽口弹牙的虾子捞面,阿龙守住的,不仅是父亲的期望与老字号的口碑。
这道澳门硕果仅存的手工面食,更是食客们百般珍惜的乡情和记忆。
在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金杏花家的莜麦地,就在长城脚下。
“三十里莜麦,四十里糕。”
饱腹感极强的莜麦,是这片土地上为数不多的作物。
由于地貌原因,机械难以到达农地,杏花与丈夫至今依旧依靠着两个人、四只手,种植莜麦,收获生活。
处理莜麦、做成美食,并非一件容易事。
它的“刚烈”脾性,需要经过三次高温处理来驯服。
首先,一熟炒麦,是为了防止油脂腐败。
然后,二熟烫面。
以高温热水和面,增加面团的延展力,并进行多次揉压,拿捏住面团的韧性。
接下来,三熟下锅。
把胡萝卜、土豆丝、油麦菜包裹卷在莜麦面皮中,放进锅里一同蒸熟。
隔着屏幕,仿佛也能闻见浓郁的香气。?
经杏花的双手,原本“桀骜不驯”的莜麦面团,总能变化出花样繁多的美食:
莜面墩墩,莜面窝窝……
简朴中带着俏皮,一如辛苦的日子,总能被她变成歌,唱出来。
“我从小就爱唱歌,姊妹四个就是我最喜欢唱。
老伴他不爱说话,弟兄五个就属他憨厚、数他善良,就会割莜麦。”
一双巧手可以变换出无数花样
割莜麦的时候,杏花也会唱上几句歌:
“莜麦熟得白灵灵,割得我还挺有劲。”
尽管这里的土地碱卤难耕,地形也复杂,但人总能像这茁壮刚健的莜麦一样,结出果实,滋养出歌声来。
与谷物共生
随着人类的成长,谷物的生命力,也得到了更多不同的阐释和解读。
谷物或许基础,但绝不单调。
从颗粒到粉状,不同形态的谷物,造就了不同形式的美食,也带来了不同的味觉体验。
首先,它可以是绝妙的调味料,是能给予人力量和美好的甜蜜源泉。
在蔗糖出现之前,谷物几乎是最稳定的甜味来源。
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了这一抹独特的甜味,将它描述为“饴”——没错,就是“甘之如饴”的“饴”。
麦芽糖扯成的糖丝,千丝万缕而不断
看似朴实憨厚的谷物,在甜蜜的领域,一样当仁不让。
广式名品叉烧,少不了的?点睛之笔,就是覆盖在表面的“蜜汁”:
它不是蜂蜜,而是麦芽糖。
后者比蜂蜜的附着力更强,甜度适中,还能给食物带来更诱人红亮的光泽。
蜜汁叉烧,就是麦汁叉烧,两者读音相似,也蕴含着充满哲理的生活逻辑。
最简单的谷物,也能带来最高级的甜蜜。
谷物,是最慷慨大方的配角,除了甜蜜的点缀,还能送上最贴心的的包容。
它可以晶莹剔透、吹弹可破,变化成完全无筋的澄面,成就半透明的玲珑精致。
一张合格的澄面皮,只有0.2毫米厚,朦胧的美感,让粤菜拥有了无数“水晶”之名。
也可以质地厚实,与粗犷大块儿的羊肉相得益彰,托起草原的热情与豪迈。
热乎出炉的羊肉蒸饺
在遍布谷物的星球上,无论是小巧精致的土耳其饺子,还是芝香浓郁的意大利方形饺……
谷物赋予了人类无限的创作空间,包裹着世界各地的万种风情。
造型别致饺子们
除了甜蜜和包容,麦谷还承载着更“让人上头”的责任:酿酒。
在地球上离天空最近的地方,青稞是高原人民最主要的粮食,是刻入生命里的谷物。
许多人对高原的印象,都少不了《高原红》里那句“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让我醉在不言中”。
?在日喀则,青稞酒的香醇浓厚口感往往与仪式感紧密相连。
在酒壶和杯口点上酥油,是这里特有的圣洁装饰。
满载一年丰收和美好回忆的头道青稞酒,不仅要和家人分享,还要敬奉给养育了万物生灵的天地。
除了酒,青稞还被制作成糌粑等多种美食——
稀薄的氧气里,灼人的阳光下,谷物仍执着地用浓郁的醇香,滋养着雪域高原上的生命。
人们一生中接触最多的食物,大概就是谷物。
它以不同的形式光临我们生活中,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也在那些俯首皆是的平淡日子里,装点出幸福与甜蜜。
从美食出发,
看见世界的另一面
当我们凝视不同文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美食佳肴,不仅是享受着一场感官盛宴,更是进入一次思想的碰撞,看见世界的另一面。
和平有之,硝烟亦有之。
欢乐有之,痛苦亦有之。
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小麦田,记载着人类最早驯化小麦的历史,也在须臾之间养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不等小麦彻底成熟,当地人就会先进行一次收割,火烧青麦粒,是他们处理粮食的独特方式。
尽管这片土地上,长达半世纪的纷飞战火让人透不过气,横七竖八的铁丝网,将大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但火燎青麦的谷物烟火香气,还是会准时出现在这片疮痍遍布的地方。
“恐惧刻在孩子们脸上,麦田已倒向战车经过的方向。”
粗粝的战壕里,纷飞的硝烟中,飘荡着彼此共同热爱的风味,这份近乎天真的“不合时宜”,是收获,是温饱,是唏嘘和悲凉。
也是有关美好与希望,最直接的暗示,最强有力的象征。
这就是食物的力量。
世上的美食数之不尽,每一款食物烹饪、食材选择的背后,是每个地方、每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生命厚度。
一代又一代人对美食的追求与传承,正如浩瀚田野上涌动的麦浪一样。
在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历程中,推动着我们的文明不断进步、不断向前走。
稻香阡陌里,麦浪涌万年。
“我们曾在田野里歌唱,在冬季盼望。”
也终将等到阳光下,秋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