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张斌琦第二次踏上援藏支教的旅程,留任三年。登上大巴前,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一把抱住他,塞给他一幅画和模型车,那是前一天儿子亲手做的。一直以来,援藏支教都是张斌琦的梦想,此刻回想起来,第一次报名援藏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他很感谢学校领导的指引和家人无条件的支持,让他多年的理想得以照进现实。一次援藏行,终身援藏情。张斌琦倾情三尺讲台,把爱和希望播撒在雪域高原。
“我要在那里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张斌琦对西藏最初的感知来源于书本,神秘、美丽、高海拔的风貌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结婚前,他就同爱人约定,倘若未来条件允许,就去援藏支教。幸运的是,他所就职的上海市铜川学校具有浓厚的支教情结,党支部书记益永钢和校长夏时勇先后前往云南和西藏亚东支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两位前辈的引领和鼓励,让他拥有了将多年理想付诸实践的可能。
不过,在和家里长辈沟通支教工作时,张斌琦却遇到了困难。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度让老人放心不下儿子的身体,为了说服长辈,他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解决这场“家庭矛盾”。然而,距离进藏只剩最后一个月时,儿子突发疾病,住院手术;丈母娘又被查出甲状腺癌,面临开刀和化疗。一边是即将圆梦的兴奋和期盼,另一边是家人相继病倒的不舍和担忧。好几个夜晚他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该怎么选择?我要走吗?还是留下?”妻子看出了他的犹豫,为了支持张斌琦援藏支教,她愿意放下工作,全力照顾家庭。
年8月5日,张斌琦作为第三批“组团式”援藏教师的一员,正式踏上雪域高原。初到学校,他还没从新鲜感中缓过劲儿来,严重的高原反应就袭击了他。呼吸不畅、睡眠质量下降,一系列生理的痛苦让他自感十分脆弱。初期反应后,心跳加速,伴有早搏、高原性高血压等症状更令他不堪其扰。好在就医及时,加之高原反应尚在初期,只要定期服药和复诊,身体就能慢慢调整过来。
比之有药物辅助的高原反应,对家人的思念似乎更令人无可奈何。“尤其是家人生病的时候,总有种鞭长莫及的无力。”张斌琦感慨道。好在如今网络发达,每日都能通过视频向家人问候,那真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了。他同妻子约定,等儿子再大一些时,就要教他写信,千里之外的书信颠簸至此,“那将是我缓解思念的良方。”
回望来路,张斌琦的援藏之路似乎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没后悔过,遇见“拦路虎”,越过就好。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更为强大的信念——“我要在那里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张斌琦担任初一年级生物课老师和校办副主任,同时兼任初中乒乓社团顾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藏族学生对汉语理解有一定障碍,于是他就重新制作课件,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他经常开展公开课,与当地青年教师师徒结对,一同撰写校本课程。张斌琦说:“我一直信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当地教育有所帮助。”
下课后,他常同学生聊天,聊的多了,他慢慢发现许多藏族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上海是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好玩的?那里的作业多吗?”一连串的问询之下,张斌琦的心中逐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学生去上海看看。
年12月,“第十五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在上海举行。张斌琦决定依托这一赛事,让学生走出高原,走进上海。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反复草拟修改行程,终于在11月同另一位藏族老师带着5名优秀学生赶赴上海参加比赛。
作为一项培养青少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大型赛事,藏族学生自然不甘落后,参加了云桥梁承重、轻量座椅等多项赛事。“当时新华社的记者也报道了我们”,回想起孩子们的笑脸,张斌琦似乎又高兴了起来。那几天,他们一同游览了外滩、城隍庙等地标建筑,还去探访了上海多所学校,和同龄人一起上课,参观实验室和水族馆。在这一来一去之中,张斌琦好不容易适应的高原反应又化为了泡影,“但一想到他们那么高兴,我就觉得值。”
一年的时间特别短暂,很多事似乎刚开了个头,又要临近尾声。张斌琦很想再留个三年,只是这样一来,他将有四年的时间无法照顾家庭,他又一次地,陷入了两难境地。
“我要把援藏支教做大、做强”
年7月,张斌琦回到上海。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儿子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对我支教的行为感到很骄傲,”张斌琦说,“他经常说长大后要像我一样做老师。如果西藏的哥哥姐姐来了,还要尽‘地主之谊’,带他们参观游览”。谈及此处,张斌琦显得有些欣慰。也是自那时起,他开始释怀了,也许作为父亲他无法时刻陪伴儿子,但张斌琦衷心希望这种大爱精神能点滴感染孩子,激励他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修整两周后,张斌琦再次踏上旅程。如果说第一年尚且存有对那片神秘土地的向往和企盼,那么这一次,他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要用饱满的工热情和扎实细致的工作,把援藏支教做好、做强。”这学期,他更加重视教学的广度和丰富度,组织了儿童福利院的捐赠活动,也在尝试提升藏族孩子们的编程知识。
张斌琦至今都记得,去年十一月他从拉萨回到日喀则,火车上遇见一位曾教过的学生。他们一家人正要送姐姐去外地念一所很不错的大学,其实他只教过弟弟一个学期,可弟弟仍然上前兴奋地朝他打招呼,“他父母多次感谢我对孩子的教育,那个时刻,我真的感到很有成就感。”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张斌琦在西藏的故事仍在继续,他将援藏支教看作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援藏,人生充实而精彩。他始终牢记校长寄语他的十二字箴言——“有情怀,敢担当,善团结,肯实干”。他将持续用心感悟援藏快乐,为书写雪域美好教育奉献力量。
来源:新民晚报、上海普陀教育
上观号作者:上海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