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皮炎 http://m.39.net/pf/a_9051871.html
安肃军地区的地理环境
北宋时期的安肃军,治所在今河北省徐水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古有“十二省通道”和“九省通衢”之誉,为交通要冲,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地貌基本由平原组成,西部为浅山丘陵区,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季风暖温带气候,并呈现四序分明,夏季炎热湿润,冬季雨雪稀少的显著特点。安肃军境内主要有易水、漕河两条河流,属于大清河南支水系,且均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地带。易水,也称南易水、雹水。“易水在安肃军之北,安肃、保州邻也。”自西流入易州遂城县界。“漕河渡在安肃县南二十五里。”
这两条河流分居南北,且都河道短小,源短流急,纵坡降较大,为安肃军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灌溉农田,又直接注入沿边塘泊,成为塘泊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北宋时安肃军地区东与雄州、莫州相连,西与保州、威虏军相接,南与莫州、保州相连,北接辽境易县,“军境。东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五里。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与《元丰九域志》对于安肃军距离首都及临近州军地里数都有详细记载:由《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安肃军四至八到可知,东部至雄州八十里,南部距离保州四十五里,西部到威虏军三十五里,北部距离易州八十里。东南距离莫州一百里,西北部到平塞军四十五里,东北距离容城县六十里,西南距离保州四十五里。
通过《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四至八到,可以得出太宗时期的安肃军所辖区域面积约为.4平方千米。它与四至八到中威虏军、保州、雄州等州军都是宋辽边界的重要据点,此外,安肃军和西面的威虏军以及西南的保州形成犄角之势,方便战时支持。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演变,安肃军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通过王存所撰写的《元丰九域志》卷二得知:至宋神宗时期,相较于宋初的安肃军与相邻州军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元丰九域志》记载,东部距离军界二十里,西部距离军界一十五里,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北部距离易州八十里。东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西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东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西北部距离易州八十里。
《元丰九域志》中记载总计只有二十里。同样,安肃军距离莫州一百里,而神宗时期记载距离数是四十五里,距离相差五十五里。安肃军距离易州地区越来越远,应与歧沟关之战最终的失败,易州大部分被辽所占,其辖区变化有关。其次,也与庆历八年(),置定州路安抚使,统辖定州、保州、安肃、广信等八州军有关。目的是北宋去更好地筹划河北战备,确保兵力分治妥当,得以控制要害之地。
仁宗时期,将安肃军分属于定州路,且定州路边防事,重兵在定州,安肃军与之距离变化目的是能更好的将兵力集结,一方面缓解安肃军军事压力,另一方面驻军力量大,也能更好地固守定州路。另有,坐标西、西北、东南的目标州府名称的变化,其中也涉及了《澶渊誓书》中地名改称、河北路州军县的升降废复问题,主要原因大致为军事需求。
随着后期安肃军榷场的开放,其地成为重要通道,主要的道路有:“由保州北上至安肃军,东行经雄州、霸州、信安军抵沿海一线,是北宋北部边沿的交通线。北宋天禧三年()李允则在雄州屯田,架桥引水,作石梁,列堤道,以通安肃军及广信军等地,即指这条道路。
由保州北行至安肃军,复东行至雄州,由白沟驿过界入辽境,经新城、涿州、抵南京,是辽宋使臣来往的通道;由雄州南行经莫州、河间、蓚县、恩州,已达北京。”以安肃军地区为道路中心,沿至南行,穿过这一地段,则可直接抵达定、祁等州军,一路向南,横跨河北。因而,安肃军成为了缘边防御、使臣往来贸易中的重要通道。
安肃军地区的战略位置
后晋石敬瑭为求契丹援助,至此中原王朝失去北方防线,辽国得以长驱直入,安肃军所在区域处于最前线地带,“自蓟而南,直视千里,贼鼓而前,如菀袵上行。”
北宋建立后,宋辽边境以白沟河为界,而在白沟河以南十五里的安肃军最切虏境,“白沟在安肃北十五里,本朝与辽人分界处。”据《武经总要》载:“至契丹界仅十一里。”依照宋代度量,《宋史·舆服志》载:“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宋(-)一尺约合公制0.72厘米,则一里约合米。”这一研究数据表明,安肃军距离辽界仅约6.5千米,成为河北地区御辽的前沿阵地。
澶渊之盟以前,宋辽两国交战尤繁,安肃军都处于战事前线,时任枢密副使的富弼在《上河北守御十二策》述辽敌进军路线:“景德以前,大抵敌骑率由西山下入寇,大掠州郡,然后东出雄、霸之间。”辽乾亨元年(),满城会战经由易州,又于遂城乘胜追击,斩杀辽军万余。
雍熙三年(),歧沟关之战是太宗为收复燕云失地所做的又一次努力。正月二十一日,下诏北伐契丹,作战部署共分四路。其中,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后于飞狐战场,杀退辽军,暂保易州。“田重进破敌援军于飞狐北,斩首千级,俘四百人。”
可见,一旦攻破易州、飞狐地,则北界门户大开,契丹便可从安肃、广信军挥师南下。因而,此两军的设置对南下辽军起着从侧翼牵制的作用。后又因歧沟关之战的失败,易州大部分被辽朝夺取,辽圣宗统和七年()正月,辽朝遣铁林军攻打易州,宋兵出遂城施以援助,后辽国大军齐举并进,攻破易州地。
所以,安肃军、遂城威虏军这一地带的战略位置于北宋也变得十分突出,如沐战火,则首当其冲。总体来说,安肃军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太行山东麓的自然地理和战略位置的情况,北宋时期安肃军介于宋辽边界处,因地形相对平坦,且缺乏高山大川的自然屏障,因此其军事部署及防御建设成为河北路边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