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测绘学会,作者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测绘学会
为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新闻浏览、科学普及和交流的移动媒体平台。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年第12期
见到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任务的部分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以下简称“国测一大队”)队员,是在轰轰烈烈的珠峰高程外业测量结束一个多月后。此前通过屏幕见到的他们,浑身做好了防寒防冻的武装,唯一露出的脸上,也因布满了严寒和强烈紫外线造成的冻伤和高原红而无法很清晰地辨别真容。而此时的他们,都早已经回归工作岗位,身着短袖一身轻,精神饱满,虽然一个个还顶着一张张黝黑的脸,但与一个月前通过屏幕看到的已判若两批人。
《中国测绘》杂志记者此次专程来到西安,走进国测一大队,走近参与珠峰高程测量项目的队员们,听他们讲述从启动到结束,从后勤到外围测量,从幕后到台前,参与这项重大任务的经历和感受。
保障到位
确保任务顺利开展
珠峰高程测量由自然资源部会同外交部、国家体育总局、西藏自治区政府等4个省部级政府部门共同组织开展,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牵头,自然资源厅、外事办公室、体育局、林业和草原局、气象局、通信管理局、公安厅、拉萨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等相关部门以及日喀则市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边防支队、市公安局、市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日县政府及各相关单位、聂拉木县自然资源局共同参与。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还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现场指挥部、外业及内业实施组、质量控制组、宣传保障组。总计超过40个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到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中。
因此组织一次世界最高峰的高程测量项目,并不是大家想象中仅有登顶测量这一项工作,项目从前期、中期、后期都有大量的组织协调、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作要做,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没有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精确测得珠峰高程是难以实现的,尤其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不少难度。
年2月,当时正处于疫情防控的最严格的时期,西藏有一例确诊病例,但对西藏来说,全国各地都是中高风险区。为了不错过年5月攀登珠峰的窗口期,让所有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人员能顺利到达珠峰地区,国测一大队新技术应用部主任陈真作为项目前期协调负责人之一,2月底便进入了西藏。“我们都是从院里抽调出来,负责具体事项的工作人员,我们过去的主要任务:一是办理前往珠峰大本营的通行申请,二是为了后续近百人的部队能顺利通行,我们得与西藏相关部门提前确认具体的隔离措施,方便制定后续执行方案。”
3月初,珠峰高程测量一线作业人员近60人陆续分批到达西藏进行隔离,“隔离期间,每天只能待在房间,虽然心里着急,却也没有任何办法,就在房间进行理论培训学习”。隔离一结束,各小组就开始按部就班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
“现在我们国家整体基础设施都变好了,到珠峰大本营的路面条件更是提升了不少,原来我们从定日县开车到大本营要走5、6小时的沙石路,现在都是柏油路,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的国测一大队项目部主任柏华岗体会尤为深刻。
交通的便利带来的不止是车程变短,所有物资运送也更加方便和充足,基本上能做到当天往返。“比起年,这次保障工作更顺手,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进和保障大本营和二本营物资一应齐全。”负责本次测量人员调度和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的国测一大队业务科科长商永杰介绍说,这次珠峰大本营的整体建设工作委托给了圣山探险公司,这样可以让队员们将精力集中在测量任务上。
西藏历来缺电,为了日喀则地区农牧民以及珠峰大本营科研人员能够用上稳定的电,国家电网公司历时1年多,于年给这里通上了电,也为6年后的这次登顶测量提供了电力保障。以前登顶测量时,大家在大本营都围着厨房的灶头取暖,不愿意回到帐篷里,晚上看谁最抗冻。现在,有了电力的保障,营地的每间帐篷都装上了电暖气,虽然夜里外界是零下十多度,但帐篷内确温暖了许多。除了电力保障,还有通讯保障。年队员携带的手机到达珠峰地区就失去了信号,大家戏称:“与砖头无异。”但是这次,中国移动将5G网络从大本营一直拉到了海拔米的前进营地,营地通上了5G信号,这也使得发生在营地的事情能第一时间传达出去,让大家能更好、更密切、更及时地了解到项目的进展。
外围测量
打好珠峰高程测量的基底
3月31日,由国测一大队六中队中队长韩超斌负责带队在海拔米的地方建立了二本营。“当时大本营还没有建营地,我们是从海拔米的定日县一口气提升米,上到了二本营所在地,大家高原反应都很大。”此次任务中,他负责珠峰脚下6个交会点的测量工作。
“
“其实年底,我们部分测量队员就来到了珠峰附近,前期外围工作完成了三分之二,包括水准测量和GNSS控制网测点,我是一直跟着水准队进行测量,元旦前才回的西安。”韩超斌介绍说,年前的测量,外围测量队从日喀则开始一直到了聂拉木,后由于下大雪,队员们在当地等待了5天,测量工作实在没法再推进,汇报后就回到了西安。“去年我们是怕天气出现问题影响进度,所以提前实施,幸好我们年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基础测量工作,不然今年年初这个疫情影响,不知道会给进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珠峰进行测量,对大部分人来说,最需要克服的就是环境和恶劣气候。“主要是氧气稀薄,喘不过来气,走一步停下来缓一缓,连弯腰系鞋带这种很简单的动作都难,海拔越高越严重。”国测一大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说道,任秀波也是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年,他将重力测量推到了海拔米的高度。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他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和工作协调,在他对外推送的视频中,他一边走路一边解说,我们都能听到那粗重到完全不能忽视的呼吸声。“所有交会、水准、GNSS要测量到的点位,重力仪都需要测到,这次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国产重力仪推到了峰顶,同时还利用航空重力测量获取了珠峰地区大面积的重力数据,我们这个重力小组主要负责海拔米以下的重力测量。”参与此次测量任务的国测一大队重力组孙磊介绍说。
测量队员在珠峰及外围地区陆续开展了水准、重力、GNSS、天文等测量工作,完成了一等水准测量千米、二等水准测量千米、加密重力测量点、绝对重力测量2点、天文测量2点、局部GNSS控制网测量61点、板块运动监测网21点,布设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临时基准站2点。
交会点测量
珠峰下的坚守
4月9日,珠峰大本营建设完成,二本营就有了后勤支撑,于是便开始开展各项测量工作,其中就包括了除大本营交会点外其余5个珠峰高程测量交会点的踏勘、选埋、高程传递等基础性测量工作。珠峰高程测量在珠峰脚下布置了6个交会点,用于觇标竖立后的交会测量,包括珠峰大本营、中绒、东绒2、东绒3、Ⅲ-7点和西绒。测量之初,队员们会根据经纬度数据寻找年的交会点位,但是因为点位附近曾发生地震,交会点的高程和平面坐标值都已经改变,其中原来的中绒点甚至都已经看不到珠峰峰顶,这就需要重新选定、测量和补埋。
对6个交会点的高程和平面坐标需要重新赋值,需要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将数据值传递上去,当时到达珠峰二本营的人员兵分两路进行除大本营外5个交会点的测量,一半队员出发去往中绒、西绒的方向,另一半人到Ⅲ-7点、东绒2和东绒3。“从二本营到交会点的路线跟登山路线还不一样,你只知道方向,具体怎么过去,还要自己去探索。”韩超斌介绍说。交会点的勘察和测定工作在半个多月时间里完成,“测完后我就在二本营休息等指令,队员们从交会点下来后,一个个脸都黑得跟炭似的,紫外线太强了”。
“
正如韩超斌所说,登顶路线是一条固定路线,但前往交会点的路则需要队员自己去摸索。“从二本营去往西绒点的路最难走,是我们一步步走出来的,在找到最终的路线之前还走错了两条道。”说到这儿,国测一大队负责西绒交会点的薛强强看上去很是自豪。西绒交会点是珠峰脚下公认最难抵达的交会点,最困难的地方也留给了体能最好的人。
据任秀波介绍,二本营以上、海拔米以下的重力测量由队员史志刚和昝瑾辉负责,为了顺利测到这些点位的重力值,在这次测量任务中,史志刚是唯一一个走遍了所有6个交会点和海拔米营地重力测量点的队员,他的队友昝瑾辉年仅23岁,作为最年轻的队员,他也去到了除Ⅲ-7点外的5个点和海拔米营地重力测量点。“虽然说今年物资运送更方便,但是在二本营以上还是很艰难,只能携带方便食品,在更高海拔的地方,所有队员都非常自觉地当‘背夫’,史志刚作为一名年轻队员,带领着比自己更年轻的队员克服困难完成测量任务,特别不容易,当时有记者问我最感动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这群年轻队员的快速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所显露的这种担当。”任秀波激动地说道。
因为天气原因,冲顶任务一波三折,处在交会点的队员也跟随着往返于交会点和二本营之间。除了第一次撤回到了大本营,后来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窗口期,大家没有选择往大本营撤。据介绍,今年二本营的物资补给很充足,但是交会点还是相对紧缺,最大的困难是缺水。“早晚温差大,雪留存不住,运送物资也很不方便,所以都省着点用,因为不确定什么时候登顶。”国测一大队负责中绒交会点的宋兆斌说道。大多数人都以为,5月27日觇标竖立起来后,所有测量登山队员往下撤测量外业就结束了,其实不然,觇标竖立之后,在交会点驻守测量队员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要利用国产长测程全站仪瞄准并观测架设在十多千米外珠峰峰顶上的觇标,而2.5米高的觇标在仪器中仅如发丝般粗细。而观测工作和登顶一样得依仗天气,从5月27日登顶结束一直到第二天下午,通视条件才陆续变好,交会点才观测到了足够多的数据。至此,从5月19日交会组队员抵达交会点,到5月30日全体队员安全下撤,队员们一共在交会点坚守了11天10夜……
国产设备
顺利完成国家任务
“其实我去年就去过珠峰,主要是为了实地测试峰顶装备。”柏华岗说。凭借年珠峰高程测量的经验和他本人过硬的综合素质,年5月,他接到了为珠峰高程测量调研峰顶冰雪探测雷达设备和觇标的任务。之后,他和队友陈真一起向相关企业提设备的技术需求,因为冰原探测雷达研制难度太大,他相继在瑞典和意大利的两家国外企业那里吃了闭门羹。6月,柏华岗与一家国内厂家接洽,为了让设备能同时获取位置信息和雪深数据,且轻便、易携、耐磨、抗寒,研发团队先后进行了低温储存实验、抗跌落实验等多项实验。“光外壳就换了两次,里面的程序换了4次。”今年4月中旬,柏华岗在珠峰大本营开始实地测试最终版设备,并在营地周边的冰雪面上成功进行了设备测试。
而同样作为峰顶重要测量设备的觇标,为保证交会点测量顺利进行,峰顶竖立好的觇标至少要保证3天不倒,因此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峰顶上的觇标将由6根绳固定绑牢,但在有过登顶经验的测量登山队员的建议下又加了3根绳进行加固,以抵御峰顶十级以上的大风。柏华岗说:“经此一役证明,国产装备是完全可以满足珠峰测量需求的。”除了冰雪雷达、GNSS系统外,用于天文观测的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和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全站仪均为国产仪器。
“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耗费这么大精力登到珠峰顶上去进行测量?国测一大队副队长张庆涛解释说,珠峰峰顶有长年不化的冰雪层。冰雪层深度或会随气候变化而变化,可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风向标之一;岩面高程更为稳定,能反映珠峰地区的板块运动情况。“这两方面的关键数据,只有登顶测量才能获得。我们能够登顶测量,也必须向全球科研界提供精确的各项数据。”
国测一大队成立六十六年来,先后七测珠峰、两下南极、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51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多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精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国际测绘地理信息舞台上展示出了中国力量。
六十六年斗转星移,见证了国测一大队几代测绘人的无私奉献与执着坚守。作为行业标杆,国测一大队获得了诸多的荣誉,他们是当之无愧“功绩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这次珠峰高程测量中,国测一大队的每一名队员都在用实际行动传承、践行着“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国测一大队精神。
文/《中国测绘》记者丹妮图/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中国测绘》杂志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记珠峰脚下的测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