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共同记忆,或是流传千年的传说,或是节庆日里热闹的习俗,亦或是街头巷尾的老铺子。而这些共同记忆,蕴含了这一方土地的故事,也蕴藏这片土地曾经最饱满的感情。
他们从恢弘的历史中沉淀下来,成为了人类公共记忆的编年史里的万千星光。历史中无数精彩的细节我们无从知晓,却可以从这些古老的记忆去感受。
我们把他们称作传统文化。而今时,人类千百年的努力,将在乌镇戏剧节,慷慨亮相。
走在乌镇戏剧节期间的西栅里,很多人会惊奇于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大型木偶,或是热情洋溢的异国风情。可是如若你细心驻足,会发现那些传统的戏剧与表演,和乌镇是如此融洽。
今年即将开启的乌镇戏剧节依旧邀请了众多的民间戏种,比如界首市扁担戏、祁门目连戏等等。其中值得一提是首次来乌镇戏剧节的藏戏。
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十五世纪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为了募筹造桥经费创立了藏戏,迄今有多年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年,藏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次要来到乌镇戏剧节的藏戏表演团队来自日喀则。日喀则是藏戏发源地,有80多支民间演出团队。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让藏戏走出去,日喀则市经过精心筛选,组织了30人的藏戏表演队参加乌镇戏剧节。这也是他们首次来到汉族地区表演。
藏戏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和红脂。打击乐只有一鼓一跋。演出时有一人在旁边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剧中人则道白很少,专心致志地吟唱,唱腔高昂嘹亮,且唱词多为数百年的古韵,拖腔悠扬。
在藏戏演出中,武功、舞蹈、技艺也被广泛运用。爬山、行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生活化的场景都蕴藏在舞蹈之中。
在今年乌镇戏剧节上,江南温婉的水乡将与辽阔高原的悠扬唱腔碰撞,青石板上会唱起意境辽远的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各民族的文化百花齐放。这次藏戏来到乌镇,势必会促进汉藏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促进地方戏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历经历史与人民群众的检验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也势必会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看到它的每一个观众。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藏戏与内地的观众相见的机会甚少。此次,藏戏穿过大半个中国,只想为乌镇戏剧节的戏粉儿们唱一遭故乡的戏曲。如果在街头遇见他们,千万不要错过。
这些地方与民间的戏种,在这个快速发展时代快要被渐渐遗忘。然而当你仔细看他们,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些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辅相成、打破时空、超越国度,构成我们现在繁荣的精神世界。
乌镇戏剧节一直秉承“做中国自己的戏剧节”的理念,愿意为中国的戏剧贡献一份力量。
乌镇戏剧节不止有古镇嘉年华上的地方戏剧,还有青年竞演单元中对中国青年戏剧力量的扶持。我们希望青年竞演中走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戏剧人。
今年,在对国内特邀剧目的选择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中国故事。例如对中国传统戏剧重新解构的《窦娥》,对中国风武侠故事重新演绎的《风尘三侠》,回溯民国社会风情的《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更有本届艺术总监田沁鑫导演带来的讲述民族艺术家田汉一生的话剧《狂飙》。这些故事试图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找寻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留在乌镇的传统文化或许还有更多……乌镇街上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桥,日月广场放映的胶片电影,评书场里每日满座的评弹,戏台上每日开场的花鼓戏。
乌镇保护开发后,清明节后的乌镇“香市”活动也已恢复。平日里也能看到各种传统民俗活动:踏白船水上争雄;水上高竿惊险刺激;水上船拳捉对撕杀;水乡婚礼则充满柔情似水的浪漫气息。
回望年,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的古镇嘉年华单元里,湖南怀化的天井寨侗族傩戏班被请到了乌镇。他们在西栅定升桥南堍瘟都元帅庙前和临水居前,上演戴着老旧面具的“傩戏”。
傩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在乌镇的街头,他们布衣草鞋,带着面具在街边演出一幕幕市井生活《跳土地》、《癞子偷牛》、《土保走亲》,周围围绕着叫好的游客。来源市井的艺术,只有市井热闹的气息,才能给予它更强盛的生命力。
侗族傩戏班中年纪最长的龙开春,是侗族傩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时这位老艺人已90高龄了。他说自己“白天种地、晚上跳戏,一辈子就过去了”,朴实又诚恳。
很多来到乌镇戏剧节的戏粉儿,在乌镇的街头,在这个真实的舞台上,第一次了解了深植于民族中,深藏在时光中的迥异于后现代,超现实等形式的传统戏剧。
第二届乌镇戏剧节之后,乌镇戏剧节邀请了更多的民间戏剧来到乌镇。年游客在张恒兴花灯铺前看到了来自湖南省新晃县米贝苗族乡烂泥村寨的烂泥苗岭高腔。
“苗岭高腔”在米贝苗乡家喻户晓。清乾隆四十一年()以来,烂泥村以蒲氏先人蒲朝兴等所组建的“烂泥戏班”,迄今年历史,流传近10代人。
虽然经历百年,却依旧鲜活。在民间生根发芽的传统文化,始终与人的联系是那么丰富。围观的人们看得津津有味,连史航老师也专门撰文发微博,表示喜爱。
庚寅年春节期间,西栅重现旧时“长街宴”盛况,百米长街,宴开百桌。按照当地传统菜肴摆席,邻里共聚。每年的乌镇戏剧节期间也设有“戏剧长街宴”,所有的演职人员,在西栅大街上,因为乌镇戏剧节共聚一堂,热闹非凡,每年都得到强势围观。
这一切既是乌镇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