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so_8598820.html
文:马浩亮
党报,是报纸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中央,机关报是《人民日报》,而全国31个省级政区和多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党委,也都有自己的机关报。
这当中,大多数都以“行政区域+日报”命名,比如《北京日报》、《辽宁日报》、《内蒙古日报》、《青岛日报》等等。以至于“日报”几乎成了党委机关报的代名词。
其实并不尽然。
除了以行政区域命名的常用做法,也有一些机关报的名字没有地理色彩,而显得与众不同。比如上海《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江苏《新华日报》、广东《南方日报》、武汉《长江日报》等。
这些报纸都具有浓厚的红色渊源。如《解放日报》本是年代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年中央将此报名交给上海,成为市委机关报。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机关报。
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资历更老,于年1月1日创刊于沂蒙山区,当时是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名字的由来是首任总编辑匡亚明提出的“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的办报方针。迄今已有82年历史,是内地新闻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新华日报》创刊比《大众日报》早,但中间经历过停刊。年1月11日在汉口正式创刊,后来抗战局势,辗转播迁重庆、桂林等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年,由于解放战争时局变化,《新华日报》停刊。直到年4月南京解放,《新华日报》在南京复刊,年成为江苏省委机关报。由于名字相似,《新华日报》常常被误会是新华社的报纸。
江苏也有一份以“大众”为名的党报。江苏盐城市委机关报不叫《盐城日报》,而是《盐阜大众报》,年4月由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阜宁地区农村创刊,以其“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为宗旨,与山东《大众日报》类似。
还有一份最早由新四军创办的老资格机关报,是安徽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年9月30日由新四军游击队在河南省确山县创办,建国后先后成为宿县地委、蚌埠地委机关报。安徽六安市委机关报《皖西日报》,创刊于年,也是一份红色老报。
《南方日报》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当时是中共华南分局的机关报,发刊词称“本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的机关报,也是华南人民意志的传达者。”年,华南分局撤销,《南方日报》成为广东省委机关报。
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年5月23日创刊,是当时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机关报。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六个大区一级党报,作为中南局机关报的《长江日报》停刊。而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接用《长江日报》报名。
年12月,《长江日报》并入《湖北日报》。年,一度停刊的《武汉晚报》以《长江日报》报名复刊。而后,年9月又出版新的《武汉晚报》。所以,《长江日报》虽然报名一直沿用,但其队伍构成实则经过了多次“脱胎换骨”。
《长江日报》是中国中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城市综合性党报。
有些党报则是以所处的地理方位命名。比如江西赣州市、安徽六安市的机关报,不叫《赣州日报》、《六安日报》,而叫《赣南日报》、《皖西日报》。甘肃最东部的庆阳市委机关报则是《陇东报》。
在这方面,福建可谓集大成者,省内《闽南日报》、《闽北日报》、《闽西日报》、《闽东日报》一应俱全,实现“大四喜”,在全国独树一帜。这四份日报,其实分别是漳州、南平、龙岩、宁德四市的机关报。
广西贺州、来宾原本分别有《桂东日报》、《桂中日报》,后来也融入“主流”,更名《贺州日报》、《来宾日报》。不过广西百色、崇左还保持了类似的地理区位命名法则,市委机关报分别叫《右江日报》、《左江日报》,这与邻省广东肇庆的《西江日报》,交相辉映,“共饮一江水”。
还有一类“风景名胜派”,即以当地的知名地标、风景名胜来为机关报命名,具有天然的广告推广作用。比如江西吉安市《井冈山报》、山西晋城市《太行日报》、吉林白山市《长白山日报》都是如此。这些山,是当地经济社会各方面最具高度的“主峰”。
青海是这方面的典型。省内的玉树、海北、海西三个自治州机关报分别叫《三江源报》、《祁连山报》、《柴达木日报》。吉林市委机关报叫《江城日报》,既与其“江城”名片有关,也避免了与省委机关报《吉林日报》重名。福建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则主打妈祖祖庭的名片。
唐山市委机关报叫《唐山劳动日报》,是全国唯一在行政区划名称和日报中间又加入其它词汇的报纸。报名系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
类似突出政治寓意的报纸也不乏其它案例,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更突出。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委机关报《民族日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团结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简洁为《团结报》,与民革机关报《团结报》重名。同名撞车,非常少见。
《团结报》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有些机关报虽然也以当地政区名字牵头,而且也是每日出版,却不叫日报。不少城市以晚报为党委机关报,如《长沙晚报》、《西宁晚报》、《泉州晚报》等,也有的叫“时报”,如青海《海东时报》,而没有相应的“日报”。
青海、西藏的大多数市、州党报更是简洁,如《日喀则报》、《昌都报》、《黄南报》等。这些报纸创办初期,出版周期很长,所以不是日报。比如,《日喀则报》年创刊时为月报,每月一期。虽然现在已是日报,但名字相沿未改。
通常来说,内地的“日报”多为党委机关报,内容相对严肃;而“晚报”“晨报”等则是都市报,内容比较轻松。
“晚报”是指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内容比较轻松。
上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许多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都曾以“晚报”代行机关报职能,后来陆续创办“日报”,“晚报”则转型为纯都市报。比如成都、福州、南昌、合肥、郑州等都如此。
省会城市之所以不办“日报”,是因为省委的日报在省城出版,为避免两份日报“打架”,所以省会市委选择主办晚报。一提起“日报”,就知道是省委的;一提“晚报”,就是市委的。《长沙晚报》最有代表性,年创刊时始名《长沙日报》,年改为“晚报”,年复刊为“日报”,年又改为“晚报”至今。
不过,从年代以后,不少省会陆续创办日报作为机关报,原有的晚报继续保留,但真正地“晚报姓晚”,主打市井生活内容。比如年《成都日报》创刊,作为市委机关报,原本的《成都晚报》改版。
全国的党委机关报中,还有两份“特”殊的,那就是《深圳特区报》、《珠海特区报》。《深圳特区报》之“特”并不仅仅体现在报名上。创办之初,该报在深圳编好,拿到香港审改、复印,再带回深圳出街。办报风格也划定“特区”,侧重境外读者需求,笔触鲜活,没有按照当时内地传统的党报模式来办。
而且,为适应港澳读者的阅读习惯,《深圳特区报》从年试刊到年正式创刊,直到年,一直采用竖排、繁体字、从右往左顺序。这在当时的机关报中亦是“特”立独行。
深圳特区报属深圳市委机关报,是以政治、经济、文化报道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