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边境这么苦,我守在这里,是因为工资很高吗?因为这个职业说出去很有面子吗?这些都不是,我希望把父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图为阿里噶尔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张思祖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冉文娟摄
在西藏边检总站阿里噶尔边境管理大队的阳光房里,大队教导员张思祖和中新社记者聊起了自己的戍边故事。年,本已考上南京大学博士的张思祖放弃继续求学深造,自愿选择到西藏边防工作,踏雪卧冰已十载光阴。
“高大上”的科研工作和条件艰苦的巡逻戍边相比,外人看来这样的决定很“傻”,但对张思祖来说却顺理成章。在他们家族中,他是接力戍边的“藏三代”。
张思祖的外公旦真曾参加年的昌都战役,是和平解放西藏的第一代革命军人。父亲张治方16岁进藏,是西藏首批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一员。母亲同样一身戎装,医院西藏分院工作。
幼承庭训,张思祖从小便埋下了保家卫国的志向。硕士毕业,恰逢原武警西藏边防总队招收入警大学生,张思祖如愿穿上戎装。他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小孩子终于拥有了期待已久的变形金刚”。当他把入伍的消息告诉家人,父亲欣慰于儿子的决定,在电话里只说“照顾好自己,要听话”。
成为西藏边境线上的一个兵,吃苦是标配。张思祖戍边生活的起点是在海拔米的日喀则仲巴县马泉河边境检查站。他记得,初来乍到便赶上持续暴雪天。执勤时住在帐篷中,晚上睡觉时他身边总要放一根应急棍,时不时往帐篷顶上捅一捅,不然积压的大雪可能会把帐篷压塌。戍边工作也时常与危险相伴,他曾数次遭逢险境。但每遇困难,父辈的经历便成为他的引路灯塔。
图为张思祖随身携带的证件夹中,一直放着母亲年轻时的军装照。冉文娟
“父亲非常优秀,16岁进藏后就扎根在这里,藏语说得比我还好。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把一生奉献在雪域高原。”张思祖回忆,父亲精通尼泊尔语、印地语、藏语等多种语言,侦查工作也非常出色,被称为边境线上的“猎鹰”。工作中,他也时刻以父亲为标准要求自己。
十年间,张思祖曾先后在日喀则仲巴、吉隆、聂拉木工作,年又调赴阿里地区。每到一个地方,张思祖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熟悉当地的地形交通,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烙在脑子中的“活地图”。也正因如此,每逢接到警情,他总能以最快速度奔赴现场处置。作为移民管理警察,他的案头上如今摆满了外交、移民、国际法及执法类书籍。一旦空闲下来便学习钻研,“学霸”属性不改。
一家三代接力戍边,边关环境在变,不变的是守卫国土的担当。“和外公、父亲那时的戍边条件相比,我们的生活改善了很多,边境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但是,大家的精气神没变,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使命也没有变。”张思祖说。
现而今,张思祖的手机里还保存着父亲发给他的两条短信。一条是他还在部队时,父亲要他“带好下面的兄弟”,另一条则是父亲去世前三天,嘱咐他“努力工作,好好总结经验”。在张思祖随身携带的证件夹中,也一直放着母亲年轻时的军装照。这些,还将伴随着张思祖接下来的边关岁月。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