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www.sohu.com/a/110057289_119104
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记事
7月19日,保定学院党委书记胡连利向届西部支教应届毕业生刘家君授旗。河北日报通讯员米建军摄
“我是侯鹏毅,是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右矿中学的一名教师。”
“我是刘家君,是新疆巴州轮台县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我是李晶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7团学校的一名教师。”
……
他们是保定学院届西部支教应届毕业生,将追随学长们的足迹,奔赴祖国西部。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远赴新疆且末县任教,吹响了该校毕业生到西部建功立业的号角。
“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在雪域高原之上、在渝西莽莽的大山里、在贵州偏远的村庄……保定学院的余名毕业生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西部大地,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
青年的担当
——去最艰苦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侯朝茹、庞胜利、辛忠起、苏普、李桂枝……20年前,15名年轻人带着户口来到距离家乡公里外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他们立志把火热的青春奉献给西部,把艰难当成磨砺,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从保定出发,他们经过5天4夜的辗转奔波,终于抵达且末。“漫漫黄沙,满目荒凉,偶尔会看到几匹骆驼和驶过的汽车。”保定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世斌曾送15名毕业生赴新疆,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学校只有几排平房,泥土的地面,墙皮都脱落了,操场上尘土飞扬。”刘世斌不由担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能安心工作吗?只能通过写信和家人联系,一封信在路上要走上半月二十天,他们能受得了吗……
离别时,在学校门口,15人站成一排手挽着手高喊,“老师放心,母校放心,我们在这里一定会好好的!”刘世斌透过车窗,看到他们眼中的坚定,热泪盈眶。
什么才是让人热泪盈眶的青春?那就是投入到壮丽的事业中。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曾经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许多毕业生彻夜难眠。
年,且末县教育局在内地招聘教师,保定学院应届毕业生有多人报名。
庞胜利的父亲在涞源县城给他联系好了工作,王建超收到了省内重点高校专升本的录取通知书,保定市多所中学向李桂枝伸出了“橄榄枝”……但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且末,就为了一句话:“那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新学年马上就要开始,初一7个班的班主任有6个还没有着落。”
且末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风沙天气却多达多天。嘴唇干裂、嗓子肿疼、流鼻血……15名年轻人很快就见识到了这里的风沙和干燥,“沙尘暴来的时候,天突然毫无征兆地就变昏暗了,能见度不足2米,到处都是呛人的土味儿。”
然而,首批到且末支教的15人中,除1人因特殊原因返回,其余14人全部扎下了根。
是榜样,更是召唤。
2年,西藏日喀则教育局来保定招聘。这次要去的是海拔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但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依然报名踊跃。
“服务西部就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苏普师兄的一句话打动了2届毕业生闫俊良。在教学技能大赛上,好几所中学的校长都看上了他。可闫俊良却说:“靠国家助学贷款我完成了学业,现在是该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西藏南木林县,藏语意为“胜利”,地处日喀则地区东北部,平均海拔米。当年闫俊良和其他9名同学来到这里时,整个县城也就百十来户。
“住的土坯房下雨就漏,每次都要拿出锅盆来接。吃水要到河里打,冬天河水结冰足有一尺多厚,用石头凿开再取水,一会儿手就冻得生疼。”可就是这样的条件,闫俊良仍留了下来,在南木林县第二中学任教至今。
一部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让刚入学的荀轶娜感到震撼,“我一定要努力像他们那样!”3年一毕业,她也来到了且末,揣着侯朝茹师姐寄给她的照片——学校新盖的教学楼,新建的县城广场,广袤的大漠风光……
奋斗中坚守
——在贫瘠的土壤里涵养出梦想的种子
“你知道沙漠的那一边是什么吗?”
“不知道,应该还是沙漠吧。”
“沙漠的那一边是蔚蓝的大海,是更大的世界。”
这是10年前,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师李桂枝和学生依利米努尔的对话。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中,选手依利米努尔出彩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保定学院支教老师也走进了观众心里。
依利米努尔说,正是李桂枝老师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才让她有勇气去追逐梦想。
让孩子们走出沙漠,他们自己却在这里扎根。
7月11日,高三毕业班举行毕业典礼后,李桂枝看着学生们发来的各种表达谢意的信息,突然泪流满面,“在贫瘠的土壤中涵养出梦想的种子,不正是我们来支教的目的吗?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么,得到的只有满满的幸福。”
在个人空间里,侯朝茹写了这段文字:“我很幸运,做了一名教师;我很幸福,做着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我愿一生为此努力!”
且末的一场风沙过后,总能“刮”走几个老师。“侯老师,你们会不会也走?”学生们渴望的表情和无助的眼神,让侯朝茹心里一阵酸楚,“我们会留下来,好好地教你们!”
这句承诺,他们坚定至今,已经20年。
且末中学师生都说,“河北保定来的老师们一个比一个拼。”
无奋斗,不青春。扎根西部的青春和梦想,书写出别样的精彩。
3年,保定学院届毕业生带出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在全巴州名列前茅,一举摘掉了“老末”的帽子。
如今,侯朝茹已是且末中学高中年级的金牌教师,从7年开始,一直担任高中文科实验班的班主任,连续带了5届毕业班,把数百名孩子送入大学深造。李桂枝潜心教学研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她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在全巴州推广。
司会平3年到西藏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至今已带了五届毕业生,年、年高考升学率达到了%。她设立了“格桑花助学金”,资助班里家境困难、学习努力的孩子。她说:“希望种下的格桑花种子,在青藏高原开出更多娇艳的花朵。”
同年毕业的黄淑荣来到新疆巴州和静县高级中学,和5名同学成了同事们眼中最敬业的年轻人。第二年开始担任班主任,年轻的他们没有经验,但他们把满腔的热情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
刚工作不久,班里转来一名女生,不仅成绩不理想,还有不少社会习气。黄淑荣让她担任语文课代表,没想到,她把早读安排得井井有条,作业本收发得也很及时,成绩越来越好。一个学期后她给黄老师发来短信:“您是第一个对我怀有期望的老师,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3年后,他们刷新了学校的高考成绩。成绩发布的那一天,黄淑荣和同学们相拥而泣,朝着母校的方向大声呼喊:“我们做到了!”
无悔的青春
——西部支教精神薪火相传
7月19日,保定学院届西部支教应届毕业生刘家君从学院党委书记胡连利手中接过了出征的旗帜,坚定地说:“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自信地说:‘青春无悔’。”
在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精神薪火相传。20年来,保定学院逐步建立完善了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通过西部计划、顶岗实习等方式,每年都有毕业生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进入保定学院,一块巨石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如今,回信石已经成为全校广大师生的精神圣地。回信石广场上每年都会举办新生开学第一课,总书记回信精神和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事迹已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
广袤的西部边疆,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从入学起我就对西部充满向往,年轻人就要去闯闯。”届毕业生李鑫,如今是新疆喀什莎车县阿斯兰巴格乡的一名驻村干部。
他所在的博斯坦村户人,其中45户贫困户。实施扶贫项目、帮扶贫困户、开展农民培训,一年多来,他和工作队不仅帮村民解决了吃水、用电难题,还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就业。在忙碌充实的工作中,李鑫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不是没有机会回去,但在这里工作越长,感情就越深,越觉得不舍。”风华不再,但初心未改。他们说,当年的理想化作了平凡的生活,化作了对亲人、对学生的爱,温暖着他们坚守的岁月。
这份爱,有与当地学生和群众结下的亲情——
在西藏南木林县一中任教的岳刚,得知藏族学生格桑央吉家长不想供孩子上高中,便苦口婆心做通了家长工作,还在宿舍里设了一张课桌,每天晚自习后为格桑央吉和另一名同学补课。
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支教的李海艳,发现当地留守儿童有的连基本的学习用具都没钱买,就自费买好学习用具,对每次的课堂测验和课外活动进行评奖,把学习用具作为奖品发给孩子们。
在和静高级中学任教的李小宇和蒙古族大叔依仁且阿拉一家结为亲戚,经常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虽然一家人在政府帮扶下脱了贫,但李小宇还会抽空去看望他们。
……
这份爱,有对亲人的牵挂和内疚——
年5月,正在带毕业班的辛忠起接到老家的电话——母亲病危。当听说母亲病情稳定,辛老师放下假条,决定陪着孩子们高考完再回家照顾母亲。没想到,5月24日母亲突然离世。
年,侯朝茹的父亲被诊断为双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她想多帮父亲煎煎药,帮母亲做顿饭,一直没有机会。父亲来电话总是对她说,要好好教书,不用惦记家里,别耽误了孩子们。
……
“把梦想安放在西部,我们只是做了年轻人该做的。”这是所有毕业生的心声:“我们会继续坚守,扎根边疆,今生无悔!”(记者薛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