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会了解的包括地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以及如何预报。预防地震。
首先看两个概念,震级和烈度。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个量,为地震的基本参数,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正向的振幅来获取的。震级标注的方法呢,有多种。常用的呢,是里氏震级,这个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年这个确定的。震级的大小取决于地震释放的能量,释放的能量越大,地震的震级就越高。
目前已知最强地震的这个里氏震级是9.5级,它这个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万个广岛某弹释放的能量。震级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呢,是对数的关系,比如说八级地震的能量约为四级地震的多少倍呢?是十的五次方倍,那五级以上地震能够造成破坏,3.5级以下的地震呢?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为人们所感觉到。
具体的地震的破坏程度呀,由这个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烈度等等综合因素共同确定。比如说年2月,摩洛哥的阿加迪市发生地震,震级呢,是5.8级,但是因为震源浅,破坏力特别大,四层以上的房屋都全部到达了,而日本海沟呢,经常会发生七级以上的地震,但是呢,因为震源深度比较深,对地面上的破坏呀,并不大。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称为烈度,烈度呢,是根据地面的破坏情况来确定的,一般分为12级,12级烈度是毁灭性的,六级以上的烈度呢,都具有破坏性,震中区破坏最严重,离震中越远的破坏越轻。烈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阵线,地表各处由于地质条件不均一,破坏程度呢也就不一样,因而等阵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
下面再来看看地震的分布。首先,全球地震带的分布有四个。很有规律啊,绝大多数都沿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发育,只有部分呢,发生在大陆内部的活动断裂带。第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第二个地震带,是地中海印尼地震带,这个地震带呢,是横越欧亚非三大洲,全长超过了2万公里,第三个地震带是阳极地震带,分布在全球阳极的轴部也都这个地方,都是浅源的地震,震级一般也比较小。第四个地震分布带近带。研究表明啊,大陆内部分布有一些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主要是板块碰撞影响带,也就是断裂带和这个路内的裂谷带。
首先,我国临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属于地震频繁的国家,历史上以及近期啊都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比如年邢台地震,年这个西南部的甘孜地震,年东北部海城营口地震,年江苏溧阳地震,年四川炉霍地震,年唐山地震和云南昭通地震,年台湾地震,年昆仑山地震,年台湾地震,年四川汶川地震等等。这些地震的震级多数都在七级以上。
具体的来看一下我国地震主要分布的三个地带。
第一个是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个呢,是沿南北方向分布的,从东北长白山,经渤海湾、黄海到东南沿海,台湾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带呢,以中浅源地震为主,有的震级较大,比如海城营口地震、唐山地震、邢台地震,台湾地震等等。其中呢,东北是我国唯一有深源地震的。
第二个地震带是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地震带,是纵贯我国中部,沿南北方向延伸的一个地震带,属于板块活动在内陆的影响区,受太平洋、欧亚、印度三大板块的联合夹击,时不时的呢,就有强烈地震发生。这个区域呢,太古周及远古洲岩层广泛发育,刚性比较强,容易破裂发展在西南区段,受印度大陆朝北俯冲作用的影响,地震频繁发生,震级也大,破坏性也强。云南云南昭通地震、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
第三个地震带是西部地震带,是新近断裂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嗯,偶尔呢,会有大震的发生,地震多集中在高山和盆地的交界线上。震中位置远离板块活动带,发展原因呢,属于板块剧烈碰撞引发的远程效应。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盆山交接带、昆仑山山原、青藏高原等等地方。
那么了解了地震的破坏机制,破坏程度和地震的分布,我们又是怎么预报和预防地震的呢?
要确定如何时发生地震。是比较困难的,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报,分为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和震前预报,短期预报和震前预报的工作呢,是相互关联,紧密衔接的。中长期预报呢,是数年以上时间跨度的预报,主要是通过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来实施。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可以建立起对中长期地震活动趋势的认识。
在我国呀,根据统计我们划分了以下这个地震的瓶颈期和多发期,它是交替出现的,第一个就是从到年,这个是65年间的这个地震活跃期。之后呢,是年的地震瓶颈期,接下来78年的地震多发期,再有是年的地震瓶颈期,接下来是年的地震活跃期,然后是80年的地震瓶颈期,再之后呢,就从年到现在多年的一直是地震活跃期。
总的趋势呀,我们仿佛看到是活跃期啊,越来越长,瓶颈期越来越短。目前呀,仍然是处在这个地震的多发期。
短期预报是指一到两年时间跨度的预报,这个呢,既要靠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还要运用各种监测手段。震前预报主要靠各种监测手段,地震的监测呢,主要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测量仪,研究岩时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物理变化,比如测量地电、地磁,地应力的变化以及地壳形变等等,因为这些物质性状的变化呢,只是岩石受力变形的程度,此外呢,地下水中氡气含量的变化,地下水水质与化学成分的变化、地下水位和井水水面的变化,泥沙上喷等等,也是盐水受力变形的反应,也是监测的对象。地震仪对微弱地震能进行连续记录、分析研究,这些记录可以判断地震的发展趋势。
我们还要知道啊,在强烈地震发生前,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小震,也就是前震,它的强度和出现的频度呢,随着大震的临近而增加,大震过后呢,也可能出现多次强度渐弱的余震。
这些余震的出现呀,有助于地震的预报,比如年2月4日,我国辽海海域啊,辽宁海域发生的7.2级大震的成功预报,就是用这一个特征来实现的。此外呀,还有地光地生的产生,以及天气和动植物的异常反应,比如竹林开花,家畜惊恐乱飞啊,群狗恐惧,呃,这个鼠虫乱窜等等啊,都是地震即将到来的预兆,你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那地震预防的措施呢,它主要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设计与施工中啊,就根据地震区划的资料,做出相应的抗震措施。抗震建筑的实质呢,就在于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结构,结构的这个牢固程度,以及地基的稳固性。当代学术界呀,一直在探讨如何防止发生大地震的问题,主要思路呢,就是使岩石中啊,因受力而积累起来的能量啊,用人为措施逐步的释放,而不是听其自然的让他突然的释放,这样呢,就变大震为许多不至于招致强烈破坏的小镇。目前的途径啊,是对那些有可能引起地震的活动性断裂注水,增加岩石的润滑性,减小岩块间的摩擦力,使这个断裂逐渐的发生微小活动,逐步释放已经积累起来的能量。
这个思路呢,就是来自于有若干个水库啊,在蓄水以后啊,引起了这个小型的地震,嗯,所以就就启发了我们这样一个思路。那其他的地震预防措施呢?还包括建筑物避开活动断裂,增加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安装减震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