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雄鸡五个极点上倘佯

「来源:|大社老记有话说ID:gh_bee9bd」

(本号将改名为“大国老记有话说”,请大家周知,以免失联)

在“中华雄鸡”五个极点上倘佯

顾万明

(作者简介:公民龄70年,中共党龄34年,记者龄30年,兵团龄8年,大学龄4年)昨天我写瑞丽时,讲了喜欢走国境线。这使我想起了几十年中,曾经在边境线上东北、西北、正西、两个西南点,共游历了五个极点。法兰西被称为高卢(Gallia),高卢人叫Gallus,Gallus拉丁语另一意思是雄鸡。法国人从文艺复兴时期起称自己为“高卢雄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高卢雄鸡”被当作法国足球队和橄榄球队的标志。中国的地图像极了一只雄鸡,我们也爱称“中华雄鸡”。雄鸡有五德为“文、武、勇、仁、信”,很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到过“中华雄鸡”边境线上的东北、西北、正西、两个西南点,共五个极点。东南海岸的极点是很容易到的,魔都、羊城都可以算作正东、东南的极点。而那五个极点都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要到那里的极点游历一番,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第一极点:黑龙江东北角年4月18日至5月12日,我用近一个月时间,作了一次从黑龙江绥芬河至同江的采访。我那次采访是"独行侠",全程基本都是乘火车、长途汽车。从哈尔滨乘火车到牡丹江,是凌晨4点,天还没有亮。在候车室等了3个小时,近7点钟才上了去绥芬河的火车,只有慢车,二、三户人家的小站都停,中午12点才到绥芬河。绥芬河虽然是一个小城市,但是黑龙江重要的对俄口岸。绥芬河在上世纪初有17国设外交机构,市内挂有17国国旗,故有旗镇之称。这里很多俄式建筑。那时绥芬河刚刚对外开放边贸,很多人前来谈生意。绥芬河市委宣传部长曹永顺来与我谈情况。绥芬河那时人口仅2.4万人,建市80多年了,是中东铁路在中国东部的终点。年在这里发生了日俄战争,年苏军进入中国对日作战时,这里是苏军的一个重要口岸,曾经发生了苏军与日军的激战。年,绥芬河成为对外开放的口岸,当时与18国做生意,铁路年出口货物万吨,现在才达到年出口万吨,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出口量。年10月,绥芬河与苏联正式签订贸易协议,利用其对苏贸易的地理位置兴市,那时建了木材加工厂、吨冷库、罐头厂等。绥芬河对苏出口的有暖瓶、毛巾、成衣、针织品、鞋类、收录机等,从苏联进口的是海鱼、木材、化肥、电冰箱等,在半年里成交了万瑞士法郎。第二天,市委派车送我去绥芬河边境线,那里有一个小木屋,大概10平方米,屋内有一个长桌子,上面有中苏两国国旗,桌子的里边是两排椅子。这是一个会晤房,中苏两国人员如果有情况要通报,就在会晤房会晤。远望苏联境内也有一个会晤房。我站在边界线上,感到了实实在在的祖国的感觉。国境线上有名的三号洞,是一条米长的铁路隧道,中东铁路通向隧道中,正好看到有一列火车驶入隧道中,车上载的都是木材、化肥。这里每天有11趟火车驶入中国境内。从绥芬河向南是东宁县,东宁没有火车,只能坐汽车。日伪时期曾经修成了铁路,年苏军进攻日军时,把铁路拆运去苏联了,据说是出于战略考虑,不让日军把这里作为进攻苏联的桥头堡。苏军拆了24座大桥、多座中型桥。从东宁乘大客车折返向北去了密山。密山县东面是兴凯湖,兴凯湖原来是中国的内湖,从乌苏里江到东面的日本海,一大片滨海地区原先都是中国的。那时黑龙江还是沿海省,到满清的时候才割让给老毛子。现在兴凯湖的三分之一属于中国,三分之二归了苏联。多么可惜,要不黑龙江还是沿海地区,经济就会是另一番模样。历史上有名的大豆之路从密山经过,明末清初的大豆之路从黑龙江依兰县到海参崴,一共有15站,当时黑龙江的大豆出口都是走这条大豆之路的。黑龙江三江平原土地肥沃,农产品产量很大,但这里交通不便,公路、铁路到这里都是断头路,"死三角",影响了三江平原经济发展。从密山县坐车继续北上,两个小时就到了虎林县。这里有一个虎头镇,就在乌苏里江边。日本人曾经在虎头建立有名的地下堡垒。二战时根据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议,在打败德军后,苏军红军将在3个月内进攻日军。但工于心计的斯大林不想在与日军作战时,苏联红军付出过大的代价,于是迟迟没有行动。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后,眼看日本要败了,斯大林才决定对日军宣战。年苏军从内蒙、黑河、乌苏里江的虎头三个方向进攻日军,在虎头的日军地下堡垒与日军有过激战。经与边防部队联系后,我登上了边防瞭望塔,通过高倍望远镜了望苏方,可以看清乌苏里江对岸的伊曼市。伊曼城市规模不小,有许多工厂,烟囱林立,住宅楼很密。伊曼每天有11列火车进入城内,有人口15万人。从虎林继续北上,就到了饶河县。饶河的四排乡是有名的赫哲族之乡。县里专门用一个汽船送我去四排。船在乌苏里江航行了45分钟才到了四排。这个渔村有上百年的历史,就在乌苏里江畔,江对面山头有苏军的瞭望塔。四排有1人,其中赫哲族人,满族24人,朝鲜族8人,壮族2人,其余都是汉族。赫哲族人过去以捕渔、打猎为生,现在都用上了柴油机船。现在江里的鱼少了,他们就养鱼、种水稻、养貂。乌苏里江水温高,稻米质量很好。我来到77岁的赫哲族老人葛德胜家采访,他是全国有名的赫哲族说唱艺人,能演唱赫哲族长篇英雄史诗<香叟莫日根>等,是歌颂远古时的赫哲族英雄。他还会唱伊马堪,嫁令阔等曲。老人为我们唱了一曲,又舞了一曲,声音洪亮,动作自如,完全不像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中午在赫哲族乡吃饭,桌上摆一碗鱼头,一碗鱼尾,中间两盘黄瓜拌生鱼片。据说赫哲族的规矩是不管客人从哪里来,招待的都是这四样菜。赫哲族人喜欢饮酒,他们的酒量很大。我入乡随俗也饮了酒。我原来准备从饶河去抚远——中国的最东北端,了解下来两地不通公共汽车。我只得坐大客车返回到佳木斯,向北去同江,再从同江回到佳木斯。这一路新闻不多,就不赘述了。只是大客车快到佳木斯时发生了险情,车子跑掉了一只轮胎,还好没有翻车。这样我就完成了这次黑龙江千里边境行的采访。

第二极点:新疆喀纳斯6年9月,我到新疆旅游。我坐了一辆卧铺的大客车,从乌鲁木齐去了北疆的喀纳斯,一晚上走了10多个小时。喀纳斯在“中华雄鸡”的最西北角。到了布尔津后,再搭便车去喀纳斯。这一段的地貌是层层红色的山峦,种种断层峭壁让人目不暇接。一进入喀纳斯就出现了许多绿色的植被,林木参天,草地满坡,湖色漪旎,丛林中掩映着小小的木屋,哈达云飘荡,让人仿佛进入了童话的世界。我住进了一个图瓦人家。这是用树木建的木屋,墙上挂着各种野兽的毛皮。主人外出了,正是旅游淡季只我一个人住在这里。后来我走的时候,把住宿费放在桌上,把门带上,钥匙交给对门一家图瓦人。这里的夜晚很凉,半夜起来到室外方冷得打哆嗦,只见满天的星斗闪耀,冷不防一只小动物从脚下蹿过,竟被惊出一身汗来。早上起来,见斜斜的阳光照在家家木屋上,炊烟飘起来了,空气清新,牛马嘶叫,干草堆散发出清香味,一派边地村庄的生活气息。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感觉时光停止了,生活节奏慢了。这里的图瓦人用上了手机,有了电视、汽车等,其余的一切与上千年前几乎没有多少变化。一大早,我抓紧用照相机去留下那些美好的瞬间。在一条小河边有一座木屋,正好哈达云飘过来了,我按下了快门。一张童话般的照片产生了,后来看见的人都说是童话式的世界。喀纳斯湖在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排行第二,仅次于青海湖。专家称喀纳斯湖为“上帝的调色板”,湖光山色扑面而来。湖边山上绿树点缀着黄叶、红叶。黄叶色彩像柠檬,红叶就像通红的晚霞。喀纳斯湖色异于其他湖,不是蓝色的也不是绿色,而是难得的青色。喀纳斯湖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湖,水深米。因它的深沉,加之雪山融水的纯洁,再映着北疆纯净的蓝天,上帝才给喀湖调出了特有的青色。在山上绿叶、黄叶、红叶的掩映下,喀纳斯湖九曲十八弯静静地流淌着,那一池青色的湖水令人醉心。喀纳斯湖实际是一条河流,在流经这里时水面变得开宽起来。它没有大湖的宽度,才使两岸的景色能够衬托湖面的美景。而一般的大湖由于它的一望无际,不能使两岸景色相得益彰。刚入湖不久天就变了,一霎间下起了小雨,正在感叹不巧时,天又放晴起来。大群大群的白云向景区涌来,那云像一条长长的哈达,在半山腰慢慢地拉过来。可能是上下两层气流温差的关系,就形成了云带,布在这山腰之间,就像童话中才有的,被人称为”哈达云。以前没有骑过马,听说从喀纳斯到禾木村可以骑马,就想一定要骑马去。与一个哈萨克小伙子谈定骑马费用后,收拾了行装就出发了。哈萨克导游骑一匹马,我自己也骑一匹马。我骑的这匹马很瘦小。哈萨克小伙子出门也不给马带饲料,就让马一路走一路啃草、饮河里的水。马有点欺生,我一骑上去它就乱跑,后来同我熟了点,就按我的意思走了。我们一出村没多久就爬了一座山,那马还真有劲,驮着我就往斜坡上冲。我赶紧抓紧缰绳,才没从马上掉下来。后来我有了经验,上坡时要手抓住马鞍子,下坡时就要用手抵住马鞍子,这样才能稳稳当当的。哈萨克小伙子年纪大约20多岁,身材瘦高。他一路走口中老是念念有词,有时对着野外放声歌唱哈萨克的民歌。路上他看到一堆石头就下了马,对着石头堆说了一堆话,又搬了一块石头压在其他石头上。我不知道这么做的意思,也许是他们民族的一种信号。出了喀纳斯往北,越走越荒凉,地势越高起来,植被变成高山上的低矮灌木与苔藓,山梁上的树也稀疏起来。西北特有的天苍苍、地茫茫的原野景象出现在面前。偌大的天穹下仿佛只有两人在骑马行走,远远的山坡上大群的牛羊如云彩般在移动。那景色使我感受到了千百年前游牧民族在马背上的生活。新疆马果然吃苦耐劳。它很听话,只要我拉缰绳的手稍一示意,它就会按我选定的路走,不管是乱石滩还是山坡上,它都会从中选一条能走的路。有时在陡峭的山坡上走,山下是多米深的山谷,如果掉下去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有时山太陡了,我都觉得可能不行了,可那马还是走过去了。有时马爬到一半直喘气,缓过劲来后又往上冲。骑马确实很辛苦,骑了几小时一下马,两胯下痛得很,几乎连路都不会走了。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一个蒙古包里。晚上我起来方便,半夜的高原冷风刺骨,冻得我直想跳。听说这里靠近小黑湖,湖上吹来的风带着潮气分外的冷。早上,阳光照上了山梁,山上只有孤零零的几棵树,阳光为小树镀上了金边,在褐色的环境中具有一种凄凉之美,是江南的红花绿树不可与之相比的。第二天继续骑马出发,又在马背上颠簸了一整天,才到了禾木村。这两天里我首次骑马就走了里路。第三极点:红其拉甫山口到红其拉甫山口去,是个巨大的诱惑,那是中国的最西端了。6年9月、10月的新疆行,看了北疆的风光后,我到了南疆的喀什,决意去一次红其拉甫山口。在喀什出发的那天一早,我就去了长途汽车站,在那里等去红其拉甫的车。在车站遇到一个湖北男人,他是在湖北银行工作的,正好一起去。过不久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汉族女子,互相对眼一望就知道也是驴友,一问果然也去红其拉甫。她是从香港来的,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我们三人就成了驴友。西去的车一天只有一班,上车的人大多是去巴基斯坦的,有的是新疆少数民族,也有很多巴基斯坦人,他们都是做生意的,把新疆的货物贩去巴基斯坦,随身都带着大包小包,装了满满一车。从喀什向西这一路走了七、八个钟头。路上有看不尽的雪山、冰川,沿途有好几座超过米的雪山,慕士塔格山、公格尔山最为出名。从这里向西地势越来越高,各种高山地貌呈现在面前。此行先到了塔什库尔干县,这里是民族聚居县,以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为多。这里的妇女、儿童爱戴一种花帽十分漂亮,她们的民族服装也很漂亮。看到很多小孩下课了,一群群地背着书包在路上走,阳光洒在他们充满笑容的小脸上。可以窥见在这么边远的地区,人们也有幸福的生活。第二天我们继续向红其拉甫山口进发。一路上下起了小雪。路上经过了塔什库尔干湖,在那里住了一天。在围着塔湖观景时,遇到一个北京女孩,她是辞职出来旅游的,准备过红其拉甫山口后出国,去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就这样一路往下走,到哪里算哪里。她为了让家里人放心,就干脆不带手机。她英语并不好,外币也不是很多。我对这个女孩很是佩服,她有勇气独自走天涯,而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充满危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更多中国人敢于走出去看世界。直到边关下车边检,在这里开了边防证后才能进入关口。关口有一个边界的标志,是一个一人多高的国界碑,一面写着中文表明是中国的边界,另一边是巴基斯坦语,写明是巴基斯坦的国界。我在红其拉甫山口留下了足迹,我到过了中国的最西端。许多人满足于这样的地理感觉。

第四极点:珠峰一号营地7年,我们广州五个驴友策划了一次包车,走川藏路到珠峰的驴游。我们从广州坐飞机先到了成都,然后乘两辆越野车向西进发。在进藏的几条路线中,川藏路是最危险的,也是风光最好的。川藏路山上滚石很多,公路颠簸不平,气候变化无常,一路上我们就看到有几辆车翻到了山下,有的车还被山石砸了。我们车走了15天后,到达了拉萨,参观了布达拉宫后,一路向西,经过日喀则就到了定日县,珠峰就在这个县内。一路上见到绵延不断的雪山。虽说是9月的秋季,那雪山上的白雪仍是白皑皑的一片,显示着雪域高原的神圣姿态。车行再向西南就到了老定日,这里已接近珠峰的脚下。我们到了绒布寺,这里是珠峰的一号营地,海拔已是5多米,在这里已可以远望珠峰。我们在山下找了一个旅馆住下了,准备明早天不亮就向珠峰进发。不知是由于高原反应还是兴奋,这一夜没有睡好。珠峰呵,珠峰,多少年梦回牵绕,今天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屋脊。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我们就爬起来,驱车开向珠峰。四周一片静谧,只听得车轮辗过积雪发出的吱吱声,还有汽车马达的嘈声。我们大家屏息静默,也许是此事太庄重了,说什么也多余了,只有自己来感受此时的一切。到了预定地点我们下了车。我一看气温表零下16度,虽说把带的最厚衣服全穿上了,但在这时也觉得冷得要命。在山上站了一阵,最冷的还是双脚像猫咬,觉得脚趾头全冻了,冷风吹在脸上针刺般痛。我们只得在原地不停地跺脚,使身上有点暖意。黎明前的珠峰地区景色绝美,寒星在深蓝色的天上眨着眼,积雪在星光下闪着神秘的亮光,远处的珠峰静悄悄地伫立在那里,像个巨人一言不发,远望去那神秘的姿态神圣无边。珠峰四周是连绵的四个峰峦,个个都那么雄美,就像世界屋脊上的四兄弟,向人们展示着他们的雄姿。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镶上珠峰,用相机摄景的最佳时刻来临了,我们各自端起相机一阵狂拍。珠峰在阳光下,高昂的姿态凌空出世。作为世界屋脊的不可言语的大美,深深地把我们震慑了。我们的全部意志都为珠峰所攫取,只能心悦诚服地跪拜在它的脚下。蓝蓝的苍穹下,珠峰以它白雪晶莹的山颠苏世独立。

第五极点:西双版纳打洛

年,我作了一次彩云之南行,在看了昆明的洱海、石林后,我去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打洛。打洛小镇紧邻缅甸。清早我来到这里的一条界河边上。正是旅游旺季已过,没有什么游客,连那些游船也都收起来了,泊在河边上,船工都在修整船。晨曦中界河静静地流淌着,那条小木桥东倒西歪地伸向河的对面。我走进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小村的路上有牲口的粪堆,足有小板凳之高,那是这里的牛群留下的。鸡鸭鹅狗在这里闲庭信步,生活得如此惬意。内地早就见不到的粗大木方在路边堆着,那是从缅甸的河上漂流运输过来的。这里的人用这些珍贵的木材盖房子,这在内地人看来太奢华了。今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百来人的小村竟有两个寺庙。金碧辉煌的东南亚特色的寺庙在空中闪着金光,披着褐色僧衣的年轻人不时在寺庙中出现。村里静悄悄的,人们生活节奏慢慢的,让人感到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我来到了边防线上,马上有人过来揽生意,说元钱可以带  过缅甸那边去。我坐上了他们开来的一辆面包车,直向着边防线上开过去。穿过一条颠簸不平的小路,就见到了哨卡。只见缅方的边防兵背着枪站岗,开车的人向他们略作示意,这辆车就畅通无阻地过了关。可见他们是很默契的。此后下了车,有人带我钻过了铁丝网的窟窿,就进入了一个缅甸的小城。就有中国人开车来接应,车子拉着我去参观缅甸的几处景区。一路上,司机指着路边的一处好似烂尾楼的废墟,说这里原是一个赌城,曾经很兴旺,很多中国人来赌。后来这里的黑社会绑架中国人在这里赌,欠了债不让回中国,要中国人打电话叫国内汇钱,闹出了许多案子。后来在中国政府的干预下这个赌场才倒闭了。这里的寺庙规模更大,不用买门票就可以参观,还可以随意拍照。寺院内墙上大多是画的佛在世时的故事。这里的佛像金光闪闪,有金铃在风中作响。寺庙金碧辉煌,色彩灿烂,不像内地的寺庙给人阴森的感觉,而是充满了开放、吉祥的气氛,给我留下很好的感觉。有一个寺庙的一尊释迦牟尼卧佛像有五、六米长,金光闪闪,色彩鲜艳,让人看了不禁起崇敬之心。午饭时分,我在这里的一家中国人开的饭店吃饭。这个小城的中国人比缅甸人还多,中国人可以在这里随意经商,不用办什么手续。只要你过境就可以了,平时也没有人来检查身份。这里的缅甸边境小城,全靠中国人过来经商而繁荣起来。商店、饭店、菜场等都是中国人在做生意。一个中国小伙子过来同我边吃边聊。他是湖南郴州人,中学没念完就不读书了,到处打工,到这里来看朋友的,见这里很好混就不走了,在朋友那里留下来打工。从缅甸这个小城回打洛时,仍有那个开车的司机送我。从铁丝网洞钻进来后,打洛这里也有车来接我。在交付元后,我就结束了云南边境之游。

五德图牛宝成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