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喇嘛教传入吐蕃,日益盛行,喇嘛渐至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76.html

引言

白莲教徐鸿儒之乱,虽经平定,但其党徒仍秘密传教。乾隆四十年(),白莲教首领安徽刘松被捕,其党刘之协、宋之清等,分赴四川湖北等省传教,煽动百姓,准备乘机起事。五十八年()事觉,其党全被捕获,惟刘之协逃逸。清廷严缉之协,河南、湖北等省,按户搜缉,各地汹汹者数岁。

六十一年()正月,高宗禅位于皇子颙琰,自为太上皇。颙琰即位,是为仁宗,并改元嘉庆。就在这一年,湖北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宜昌(今湖北宜昌市)一带的白莲教徒,公开叛变。满洲的旗兵,因累世养尊处优,渐流于骄奢颓靡,早已于三藩之乱时,失去战斗力;其后汉人组成的绿营代之而兴,至此也渐趋腐败。乱事一起,军队毫无削平的能力,战争动辄蔓延数省。乾隆以后,清帝国便在一连串的内乱下,步入衰运。

惠龄关于镇压白莲教起义奏折(局部)。奏折记载湖北巡抚惠龄等清军大将采取围堵的战术清剿义军,其中夹有嘉庆帝的朱批。明末蒙古族势力蔓延的地区,共分为四大部:一、漠南蒙古,又称内蒙古,分布于今内蒙古境内。二、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分布于今蒙古国境内。三、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分布于天山北路。四、青海蒙古,分布于今青海境内。漠南蒙古,早于明末为清室所吞并,其余三大部,是在清室统一中国后,经康雍乾三朝陆续征服的。

漠南蒙古最东的一部为科尔沁部(今内蒙古东部及松辽平原西北端一带),因邻近满洲,双方曾于明神宗时发生冲突。科尔沁为努尔哈赤所败,遂遣使通好。这时内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士马强盛,横行漠南,并东侵科尔沁,于是科尔沁部降清,漠南诸部也相率与清通款。明室岁赂林丹汗,命其夹攻辽东,但因林丹汗诸部不协,终于无济于事。明思宗崇祯十一年(),清太宗会合蒙古诸部,突袭林丹汗,林丹汗走死青海,其子额哲降,漠南悉定。

其后三藩抗清,察哈尔复谋独立,圣祖发兵平之,并徙其余众于大同(今山西大同市)、宣化(今河北宣化县)边外,设都统以辖之,号内属游牧部,其地遂空为牧场。漠北喀尔喀蒙古又分三部,即土谢图,据今土拉河流域;车臣,据今克鲁伦河流域;札萨克图,据今杭爱山以西、阿尔泰山以东地。清平漠南后,喀尔喀三部震于清的兵威,也遣使朝贡。内外蒙古诸部的酋长,大都是明代蒙古达延汗的后裔。

漠西蒙古分布于今新疆天山北路地区,为明代瓦剌的后裔。自瓦剌衰落后,其族分为四部,即和硕特(据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一带)、准噶尔(据今新疆霍城县一带)、杜尔伯特(据今新疆阿勒泰市一带)及土尔扈特(据今新疆塔城市一带),清人称之为厄鲁特四部。清初,漠南及漠北蒙古相继归降,惟厄鲁特以地远不服。康熙十二年(),准噶尔汗噶尔丹即位,统一四部,兼并青海蒙古及天山南路的回部,势力大盛。二十七年(),噶尔丹突击漠北,喀尔喀三部,同时溃散,奔至漠南,于是漠北亦为噶尔丹所有。

二十九年(),噶尔丹复率兵南侵,圣祖亲征败之。其后圣祖又于三十五及三十六年(~),两度亲征漠北,噶尔丹兵败自杀,阿尔泰山以东皆平,喀尔喀三部均还旧地。噶尔丹兵败时,准部的根据地伊犁(今新疆霍城县),为其兄子策妄阿拉布坦(以下简称策妄)所夺,回部及青海也都叛变。噶尔丹既死,策妄请降,准部暂时归附。十数年后,准部复盛,乃再度为患。康熙五十四年(),策妄东侵哈密(今新疆哈密市),清廷屯军于哈密附近以防之。次年,策妄又遣兵突入西藏。

这时和硕特部据西藏,准部兵遂袭杀和硕特部的拉藏汗。五十九年(),清军由青海、四川两路进兵,逐准部兵出西藏,并拥立达赖六世,西藏遂定,但清军对准部并未能深入攻击。昭莫多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康熙三十四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率三万骑自科布多东进,侵至车臣汗部后,沿克鲁伦河东下,进抵巴颜乌兰一带,停顿不前。

清军遣使往诱不逞,康熙遂决定亲征。三十五年()二月,康熙集九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萨布素西出克鲁伦河牵制性侧击;西路以费古扬、孙思克分出归化、宁夏,于翁金河会合后北上,拟断噶尔丹西逃之路;中路主力由康熙亲率,出独石,拟于东、西两路合歼噶尔丹于克鲁伦河一带。五月,康熙闻知东、西两路不能如期至,但判定噶尔丹会负克鲁伦河抵抗后,仍决定主力向北突进,并兵分东西两路,企图钳击噶尔丹军。

噶尔丹军不敢应战,连夜西逃。康熙前锋向西追至拖诺山而返。噶尔丹逃遁至昭莫多时,西路军及时赶上,采用以逸待劳、设伏截击的方针,先以轻兵诱敌,待噶尔丹主力赶上时,伏兵发动。并以一部向东迂回至噶尔丹阵后,攻击其家属、辎重。噶尔丹军大乱,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后在清兵追击之下,自杀身亡,准噶尔平定。世宗时,策妄之子噶尔丹策零(以下简称策零)嗣准噶尔汗位,复东侵喀尔喀,连为三音诺颜部酋策凌所重创。

三音诺颜部原属土谢图部,世宗以策凌击败准噶尔,封之为亲王,使独立为一部,牧于杭爱山以南,自是喀尔喀蒙古乃有四部。雍正十二年(),准部请降。至乾隆二年(),清室始议定以阿尔泰山同为喀尔喀与准部的分界。十年(),策零死,因诸子争立,准部渐衰。十九年(),策妄外孙阿睦撒纳率二万余人降清。次年,清遣军偕之西征,遂定准部。其后阿睦撒纳欲总长厄鲁特四部,清廷不许,乃举兵反。

乾隆二十二年(),清以兆惠讨之,阿睦撒纳败死,天山北路底定。清室于伊犁、乌鲁木齐(今新疆乌鲁木齐市)等地派兵驻防,并设伊犁将军以统治之。阿尔泰山以北的乌梁海部(即明的兀良哈部),也自此内附,清分其地为三部,即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而准部以西的哈萨克部,也大部臣属于清。青海蒙古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明末,和硕特部甚盛,其酋固始汗进占青海地。清世祖时,封之为汗。

圣祖时,又封固始汗子达什巴图为亲王。世宗时,达什巴图子罗卜藏丹津谋并西藏,于雍正元年()叛清独立,世宗命年羹尧、岳钟琪讨之。次年,丹津众溃,逃往准部,于是青海平定,清于西宁设置办事大臣以统治之。回部在天山南路,这个地区,元时本属于察合台汗国,其人民则多信回教。明中叶时,回教谟罕默德的后裔马默特,逾葱岭东来布教,得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汗的信仰,于是回教益盛。

后喀什噶尔部又以兵力平定诸部,回教势力遂遍及天山南路,渐代元裔而握政教之权,通称回部。清初,回教分为白山宗、黑山宗(俗称白帽回、黑帽回)两派,互相攻击。康熙时,准酋噶尔丹助白山宗,攻破黑山宗,尽捕元裔诸汗,并以准部人征收诸城赋税,威行回部。其后准酋策妄又排白山宗,并挽留白山宗玛罕木特(马默特曾孙)二子大小和卓木。

乾隆初,准部内乱,回部黑山宗乘机独立。乾隆二十年(),清军定伊犁,释大和卓木,并以兵助其平定回部,而以小和卓木居伊犁,掌北路的回教。其后,小和卓木曾助阿睦撒纳为乱。二十二年(),清兵既平阿睦撒纳,大小和卓木于回部继续抗清,清遣兆惠、富德进讨。二十四年(),大小和卓木败死,回部遂平。清设参赞大臣于喀什噶尔,以节制诸城。二十九年(),乌什(今新疆乌什县)回民又叛,但不久即平。自是清的声威及于葱岭以西,浩罕(在今中亚锡尔河流域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都通贡内附。

西藏也就是唐宋时代的吐蕃。自唐代喇嘛教传入吐蕃,日益盛行,喇嘛渐至干预政事。元室崇奉喇嘛教,赋予喇嘛对吐蕃的统治权,于是吐蕃成政教合一的国家。元时,吐蕃又称乌斯藏(乌斯指今宁静山以西的拉萨、山南等地,藏指今日喀则地区)。明代乌斯藏一词更为流行,至清始称西藏,其范围除今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外,尚包括今青海、四川西部雅安地区及日喀则以西的拉达克部(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东南一带)。

结语

元时,于西藏本部设乌斯藏宣慰使司以统之,但事实上西藏的内政是自治的。明代沿袭元代的办法,尊崇其宗教,许其自治。当时西藏的喇嘛教,分红黄二教,红教据后藏,黄教据前藏。明末,黄教首领达赖五世在位,大臣桑结主政,招引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固始汗,与红教为敌。固始汗发兵入后藏,驱逐红教,而奉黄教的另一领袖班禅统治后藏。于是黄教统一全藏,固始汗则因而据有青海及喀木(今四川康定、巴塘、理塘等地与西藏昌都一带)之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