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低温缺氧难题,创造多项世界之最,云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个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原标题:“云端电网”温暖雪域高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拍摄的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输电铁塔。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达娃普迟是西藏萨嘎县的一家酒店经理,最近,他给酒店的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这里一年四季都很冷,以前我们烧柴油发电,由于功率不足,带不动电暖器,客人睡觉要盖三层棉被。”达娃普迟说,“现在用上了稳定的大网电,电器随便用了。”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的千伏输变电工程,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以下简称阿里联网工程)被称为“电力天路”“云端电网”,建设运维难度非比寻常。在此过程中,相关团队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及电力装备,形成高海拔地区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随着阿里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西藏形成了千伏统一电网。工程推动西藏主电网覆盖了包括阿里地区在内的全区7地市、74县(区)和主要乡镇,解决了几十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创新电网

  开创世界高海拔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多个“首次”

  萨嘎变电站,海拔米,是阿里联网工程的第一座变电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千伏变电站。

  “抬头就能看见雪山,从没有离天这么近过。”听起来很浪漫,但实际上,高海拔导致这里夏季最高气温只有15摄氏度左右,冬季低至零下2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60%。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设电网工程并要长久运维,是一项艰巨任务。

  第一个困难无疑是缺氧。阿里联网工程指挥部技术部专责翟国光表示,氧气的稀缺不仅让建设人员随时有患上肺水肿、脑水肿等疾病的风险,也让工程机械设备的效率降低。“由于氧气稀薄,油料的燃烧很不充分,导致在一般地区能够使用的机械设备在该地区无法达到本应有的效率和功率。”

  其次还有严寒挑战。温度低、早晚温差大导致机械设备每天使用前都需要预热,启动时间长达2个小时左右,冬季或雨雪天气花费的时间更多。恶劣的气候环境也让设备的损坏率数倍增长,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

  如何顺利地把光明送进藏区群众的家中?经过深入研究试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乃至世界特高压工程建设中的多个“首次”。

  针对缺氧问题,设计团队首次系统性开展富氧综合环境设计研究,科学确定了米以上不同海拔高度建设相应富氧系统的行业标准。翟国光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人体的损害不同,为了建设人员和后期运维人员的安全,项目团队研究制定了高海拔变电站的富氧系统设计技术要求,针对不同海拔高度确定采用合适的氧调浓度,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采用不同容量制氧设备,根据运维人员所需不同类型的房间配备相应的吸氧方式,并编写了高海拔变电站富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供高海拔地区变电站建设参考和选用。

  针对低温,工程以铅炭电化学储能作为变电站应急电源,这也是国内首次。“这种储能系统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储能系统,具备能量密度高、响应时间快、灵活方便、能量转换效率高、建设周期短等优势。通过铅炭电化学储能系统替代柴油发电机作为变电站应急电源使用,可有效解决柴油发电机在西藏地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用油困难、维护隐患大、低温启动困难、故障率高、高原降效大、排废污染多、应急供电时间短等诸多问题。”翟国光表示,储能系统作为变电站的保底电源可以提高故障恢复速度,提升电网抗灾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应急电源系统可以在变电站失电状态下自动启动和远程控制,能够在事故发生时为电网公司争取宝贵的抢修时间。

  “我们还在沿线铁塔上预留通信装置和光缆纤芯资源等的安装接口,将电信运营商通信天线加挂在输电线路铁塔上,实现电力铁塔和通信铁塔的合二为一,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和土地资源,也减少了电源维护等方面的工作。”翟国光说。

  绿色电网

  最大限度减少对高原生态的扰动

  行走在阿里的原野上,一座座白色的电网铁塔格外引人注目:每一座塔的顶部都被塑造成了羊头的形状,有的“羊角”向下弯曲,有的向上翘起,与碧蓝的天空、绵延的远山形成一道和谐而美丽的风景线。

  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原生态的环境是阿里地区的宝藏,阿里联网工程在设计建造之初,就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一环纳入考量。阿里联网工程是国内首个大规模应用美学景观塔建设理念的超高压输电项目。为了实现输电项目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项目团队沿千伏查隆Ⅱ线设计了35基西藏特色“岗巴羊头”造型和基“日土白绒山羊头”造型的景观塔。

  目前,阿里联网工程是全国运用景观塔最多的超高压工程。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宣传部副主任索朗多吉表示,除了电塔,一些变电站也采用了灰白加藏红的藏式风格建筑及围墙,体现当地民族特色,不破坏整体景观。

  “电力天路”不仅是一条光明之路,也是一条绿色之路。

  查务-吉隆千伏双回新建线路工程(包7)标段全线都处在珠峰保护区内,对面就是希夏邦马峰观景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甚至就在不远处嬉戏。在施工建设时期,为了保护附近脆弱的生态,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对各作业层班组进行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交底,明确了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管理要求。

  “保护区内植被珍贵,我们对机械化作业施工区域的使用面积进行了严格控制,严禁盲目占用草地,不开辟多条施工便道。”项目总工徐治国介绍,“山区施工段每基做一次策划,提前规划弃土堆放点,采用麻袋等装土固定,在弃土上面覆盖密目网,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电力铁塔架设完毕后对塔基部分实施地貌还原,并按要求恢复植被,后续还进行了道路及地形地貌的恢复工作。”

  阿里联网工程不仅穿越保护区,沿线还有基铁塔位于沼泽地,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也非常严格。翟国光告诉记者,在此次施工中,建设方采用了螺旋锚基础应用这一新型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高原沼泽地的扰动。

  数据显示,传统施工中,一基转角杆塔永久性占地为.9平方米、土方开挖量几百方;一基直线杆塔永久性占地平方米、土方开挖也有几百方,开挖完破坏严重,而且余土外运困难。相比之下,螺旋锚基础开挖对原状土破坏小。“一方面可以避免基坑大开挖,大量减少土石方量;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混凝土量,避免泥浆污染草原。”翟国光说,“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遥感技术对水保验收扰动土地整治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植被恢复状况、林草覆盖率等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不仅是阿里联网工程,此前的青藏联网工程等“电力天路”运行以来,国网工作人员就通过在输电铁塔上搭建人工鸟窝的方式来保护沿线原生鸟类的生命安全。为了让鸟儿们住得舒适,鸟窝的材质也在不断升级,不仅防风还耐腐蚀。

  数字电网

  多基铁塔每个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阿里联网工程线路全长公里,平均海拔米,线路穿越永久性冻土区和无人少人区,跨越了雅鲁藏布江,翻越了海拔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马攸木拉山,囊括了2个地市10个区县。如此长的距离以及复杂的环境,让建设过程倍加艰难,也让建成后的精准运维充满挑战。

  在位于日喀则的阿里联网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点开大屏幕,上面清晰显示出了工程概况、物资到货等多项施工指标以及一些运维数据。国网西藏典礼有限公司检修公司日喀则运维分部副主任盛婧表示,阿里联网工程是国家电网重点打造的基建数字化综合管控试点工程,运用数字化技术,工程团队搭建了“1+3”基建全过程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1个工程建设指挥中心+1个现场安全管控APP、1个辅助物资管控APP以及1个医疗保障APP”,打造出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国内建设单位中尚属首次。

  “该系统集现场管理、指挥协调、实时监控、技术成果展示于一体,能全面、直观、及时反映工程现场施工进度、物资运输、现场安全、视频监控等方面信息,辅助工作人员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盛婧介绍,数字化系统解决了工程在建设和管理上的许多难题。比如,在安全管控方面,通过搭建固定+移动的视频监控网,对变电站用室外+室内可调节摄像头开展全天24小时监控。

  据了解,阿里联网工程从建设之初便全程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信息的广泛互联。在选址时期,为了能够直观了解待建铁塔和变电站附近的地形地貌,收集整个基础施工的过程数据、进度指标,建设团队应用一种叫作“海拉瓦”的技术开展工程全线航拍,再用高精度扫描仪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将获取到的影像资料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并借助优化规划技术,找出路径和塔位的最优方案。

  阿里联网工程全线共有基铁塔,分布区域广泛,维护起来并不方便。为此,数字化系统为这多基铁塔建立了精细的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每一基铁塔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身份信息包含1:1精细模型和铁塔参数、设计档案、物资档案等。有了它,不管哪基铁塔出现问题,运维人员都无需千里迢迢赶去现场查验,直接通过系统调取铁塔信息即可。”盛婧说。

  在先进技术的保障下,目前,阿里联网工程总体运行平稳。索朗多吉表示,截至8月30日,工程已累计向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沿线送电约1.9亿度。不仅使阿里地区用电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同时也为推动地区电力用户实现用电价格全区“同网同价”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1-7月,西藏阿里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近78.09%,地区商业电价、居民电价和非居民电价总体平均降幅达到53.58%以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