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悦i自然全媒体
珠穆朗玛峰,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有着干净的冰雪与通透的空气,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向往的科研圣地。然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前往这片冰雪之地为珠峰测“身高”的测量登山队员带来了极大挑战。
炙烈的阳光、强烈的紫外线、厚厚的冰雪、异常干燥的气候,都是在珠峰工作生活的重重障碍。刚到珠峰没几天,许多人脸上除了戴墨镜的位置,其余都晒成了紫黑色。嘴唇干裂难忍,血迹斑斑,碰一下钻心的疼。近日,记者跟随珠峰测量登山队,亲身体验了珠峰营地生活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克服高原反应
参加珠峰高程测量,克服高原反应是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坎”。
西藏日喀则定日县,这座平均海拔米的小县城,因坐落于珠峰脚下而闻名,是登山爱好者重要的物资补给中转站。
4月16日,从沉睡中醒来,看看手机,早上6点钟。坐起,晃晃脑袋,居然不疼了。赶紧下床,走了几步,神清气爽。窗外,天空飘着雪花,五彩斑斓的经幡迎风招展。多项事实证明,我至少适应了米海拔的状态,头已经不疼了。
从西藏拉萨市出发,一路向日喀则市定日县行驶,身体不适时常袭来,特别是在翻越海拔米以上雪山时,头痛、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对于刚到高原的人,可谓是对身体、意志的双重考验。
4月19日,经过几天休整适应,我们早上9点不到就出发奔赴珠峰大本营了。车开出县城没多远,就是曲折的盘山路,蜿蜒、向上。10点钟之前,甲吾拉山口到了,太阳正缓缓露出头,黑沉沉的天幕逐渐放亮。
资料显示,在珠峰周围,海拔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透过车窗瞭望,海拔超过米的洛子峰、希夏邦玛峰等与珠峰渐次排开,昂首天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武雄壮。
从甲吾拉山口到珠峰大本营的路更难走。仅是那弯来拐去的“道拐”,就像是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天路”。当跋山涉水终于抵达海拔米的珠峰大本营时,厚厚的云层已经淡了,珠峰峰顶不时展露出来。
“”拐
虽然从海拔约米的拉萨,一路循序渐进适应过来,但真到了珠峰大本营,反应还是加重了:心慌气短、身体疲乏、没有胃口,脑子也越发不听使唤。同行的队友拿来抗高原反应的药,叮嘱道:“放轻松,别剧烈运动,会有缓解。”
傍晚,天空飘起了雪花。夜幕笼罩下的大本营灯火通明,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大家情绪都不错,互相打打招呼,报个家门,聊聊天,慢慢地熟悉起来。我也收拾到半夜方才入睡。这是在大本营的第一个晚上,于我,一段征程,已然开启。
第二道“坎”——狂风“嘶吼”中入眠
老测绘队员说,“珠峰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但狂风能吹跑人。”在珠峰大本营会发现,这话一点儿没错。自从我们到珠峰大本营以来,狂风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昼夜相伴。
刚到珠峰的第一晚,强劲的狂风裹挟着雪粒降临大本营,摧枯拉朽般横扫一切,给队员们来了个“下马威”。大家所居住的帐篷,“不争气”地在风中颤栗着。我的床位正好对着帐篷门口,能清晰地感觉到床在晃动。帐篷被狂风吹得吱嘎作响,和着如泣如诉的风声,让人实在难以入眠,漫漫长夜,大家在半梦半醒中度过。
珠峰
早晨当醒来时,窗外依旧是狂风呼啸,碎雪横飞。大本营本已冰雪融尽的大地重又披上一层“银装”,道路冻结,连山脚下的小溪也被冰雪覆盖。
没有什么感受,比切肤之痛来得更为直接。一走出帐篷,我就感觉被风吹得睁不开眼,虽然带着眼镜,但丝毫挡不住狂风的侵袭。雪粒象石子一样打在脸上,迎着风不一会儿,就感到呼吸不畅,鼻尖、手指逐渐失去了知觉。
据介绍,大本营位于一个峡谷平原,四周是倾斜陡峭的山棱,一旦大风俯冲下来,便会顿时狂风大作,一场大风雪就这样产生了。在米的高原,这种大风尤为剧烈频繁。从地面上看,风雪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条巨蛇,蜿蜒爬行,遇到障碍物就会腾空而起。大本营四周的高山顶峰,常常冒起阵阵“白烟”。
在大本营驻扎的这段时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狂风“作息”的规律——下午至夜里风力最大,清晨至午间风力稍小。于是,我们便将作息时间调整为上午集中精力工作,下午或晚上在帐篷里躲风。
每天入夜,窗外漆黑一片,嘶吼着的狂风像一头奋力挣扎的怪兽,不会有丝毫停歇的迹象。不过经过之前的折腾,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声响与晃动,伴着狂风的怒吼入眠,又伴着狂风的嘶吼醒来。
第三道“坎”——蔬菜淡水紧俏
二本营位于海拔约米处的珠峰山腰处,是登顶珠峰的必经之路。从大本营出发,要徒步走2个多小时的“牦牛路”,才能到达。在这里,所有的测量设备和补给物资搬运,全凭牦牛驮、队员扛。
由于蔬菜难以保存,珠峰的极低气温容易使蔬菜冻坏腐烂。因此,在二本营队里配备的蔬菜量极为有限,补给的食材主要是牛羊肉,以及土豆、萝卜、洋葱等耐寒的蔬菜。
二本营午饭
考虑到队员们在野外工作需要吃高热量的食物,队里配备的肉类食品尤其丰富,五花肉、牛腱、羊腿、羊里脊……这些看似丰盛的饭菜,吃上一两个星期便让人开始感到厌烦。有时,绿叶菜吃光,仅剩下土豆、胡萝卜和洋葱,这让“大厨”们不时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
野外工作期间,队员们经常遭遇暴风天气,风和日丽的时候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为完成测量任务,队员们吃饭只有“见缝插针”、“看天行事”,通常要带上巧克力、饼干等“路粮”,随时补充体力。
遇到狂风来临时,队员们返回营地休整。只要风力减弱,无论白天夜晚,抓紧时间到野外继续工作,队员们经常吃“晚餐”已是凌晨时分。作息和饮食不规律时间久了,不少队员的生物钟都紊乱了。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野外工作时间,获取更多测量成果。
此外,珠峰常年被冰雪覆盖,队员们登顶珠峰的饮用水主要依赖覆盖在珠峰山体上的冰雪。由于这里的冰雪几乎没有受到污染,队员们用电热桶将从冰面上铲回的积雪融化,便可以得到纯净的饮用水,如同平常饮用的矿泉水。
然而,化雪烧水是一件极为耗费时间的工作,一只装满雪的电热桶,加热后仅能得到不足一半的雪水,需要不断向桶中加雪,才能将一只电热桶装满。因此,烧开这样的一桶水,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为了节省淡水,在执行测量任务期间,队员们洗脸成了难得的享受,洗澡、洗头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为了保持必要的清洁,队员们携带了大量湿毛巾及湿纸巾。尽管如此,顶着“乌黑油亮”的头发、穿着沾满泥污的队服是难免的事儿。
队员们经常自嘲:“远看像拾破烂的、近看像要饭的,证件一掏,哦,搞测绘的。”其实,大家都清楚,不是想吃苦,而是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不怕吃苦,否则无法完成任务。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