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红、暗蓝等各色毛线在身体的一侧,身旁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杯酥油茶,双手将毛线一层层的编织着,编完一层后用右手拿着铁质或木制的锤子敲打,深一下浅一下,敲下的是传统手工艺在岁月里打磨的声音。
岁月漫长,江孜卡垫已然走过余年,在遥远的明清时期,江孜卡垫是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向朝廷进贡的主要贡品。而今,江孜卡垫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城市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卡垫是什么?
坐落在西藏日喀则东南部的江孜建于唐朝末年,年轻的藏王后裔曾到过这里,站在宗山山顶瞭望,认为这里的地形有吉祥之兆,于是命人在此修建城堡,“江孜”由此而来。
据说,卡垫最早源于江孜西南的岗巴地方,清朝初年,江孜最有名的噶西(多仁)家族从岗巴引进卡垫生产,并且将编织技术传给全城居民。从此,编织卡垫成了江孜人独特的职业。
早期的卡垫没有图案,颜色单调,后来一些织工借鉴内地绸缎上的图案、唐卡和壁画,设计了“二龙戏珠”、“彩云飞龙”、“青龙彩凤”、“花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样,为早期的卡垫注入了新的色彩。
放眼今时今日你我所看到的卡垫,鲜丽的色泽、柔软的毯面,丰富的图案,以精致的传统工艺享誉全城、扬名内外。
卡垫是如何产生的?
从前,江孜每年都要派人去拉萨专为达赖喇嘛和地方政府编织卡垫以及其他羊毛织品。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期,江孜织工索朗多布杰手艺高超,曾为达赖喇嘛织了双龙靠垫、净水瓶袋等著名织品,被封为五品官。民主改革后,江孜卡垫业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编织的“布达拉宫”、“珠穆朗玛”、“万里长城”等壁毯和地毯,是享誉国内外的精品。
江孜卡垫生产最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在编织,熟练织工多达上千人。噶西(多仁)、帕拉、吉普等贵族庄园内均设有规模大小不等的作坊。
西藏地方政府也在江孜开设了编织卡垫的专门机构,称为“措巴”;并且委派一位五品官担任总管,下设“乌钦”(总工头)主持织垫事宜,并有4名“措米”(老师傅)为其助手。
卡垫发展至今,人们越来越能够认识到手工工艺的独特价值,因而,手工卡垫成为了一种备受人们喜爱和追捧的手工艺品。
将传统的工艺精神织进卡垫
生产出如此精美卡垫的地方必是钟灵毓秀之地,江孜境内的白居寺是唯一的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聚于一寺的寺庙,寺中的“十万佛塔”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佛塔;帕拉庄园则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旧西藏八大贵族庄园;乃钦康桑雪山集中了各种冰川遗迹;金嘎溶洞极富有探险意味;宗山上的古堡,是“一眼万年”的最佳诠释……
物由城生,什么样的城市滋养着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衍生着什么样的事物。卡垫在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江孜中流传至今,传统工艺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历程。
卡垫的制作工艺因为倾注了情感,每一个都不相同,每一个都会去到不同的人手里,随后,发生不一样的故事。传统手工工艺的魅力在于差异,人性化的、注入情感的差异,让卡垫更加与众不同和美好。
数十年如一日,人们把坚守家乡传统工艺的精神编织进了卡垫,把西藏的美景和动人传说编织进了卡垫,同时,也编织进了人们的心底,慢慢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