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zqbdf/140806/4442039.html
一家小型艺术馆
仅有多平米展厅空间
多米展线……
如果,你只是单纯进去走一遭
只要10分钟就能走出来
不过
因为导览志愿者的存在
观众的驻足时间
在不知不觉中被拉长到了三个小时
大家争先恐后地来
意犹未尽地走……
主持人高嵩
对话
徐汇艺术馆策展人唐丽青
徐汇艺术馆志愿者陈实
01
小展厅的大学问
敦煌乐舞壁画展,“胖端倪”领衔舞动,让敦煌文化“动”了起来;乌金千秋照“墨墨黑”徽墨展,“非人磨墨墨磨人”,一句结语,引来很多观众共鸣……这两场饶有趣味的艺术展都曾在徐汇艺术馆“吸粉无数”。
是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的第27年。在徐汇艺术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一场“妙像焕彩化境入微——西藏日喀则地区13-15世纪壁画专题展”,又在这里进行了。
怎样把一个仅有平方米的小展厅运用好,来呈现一个这样宏大的主题?一幅非常经典的壁画被遮挡,无法来沪展出,太过遗憾?
策展人唐丽青启动了“妙像焕彩众筹计划”——她临摹了这幅壁画的线稿,切割成11x11cm小块的画面,铺满整面展墙,让观众来创作。
修复壁画的人、做拼贴的人、做刺绣的人……观众在这里,找到了表达的方寸之地,突破了壁画的原有形式,绘成了一个由众人共同构成的新妙想。
这背后隐藏的,还有展览的基本理念——创作表达,没有优劣。
02
策展人亦导览人
为了这次展览,徐汇艺术馆策展人唐丽青精心准备了两三年。
不少人曾以为,艺术家的创作,依赖的是瞬时的灵感;而唐丽青所依靠的,却是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她从零开始做功课,通过无数次的文献查阅、请教专家,最终将展览策划而成。
除了策划人,她还亲自作为导览人,为观众志愿讲解。在有导览场的时候,原本自己走十分钟就能出来的一场展览,大家能看上三个小时,还意犹未尽。
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文化的话题,唐丽青想要呈现的不只是几件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探讨这背后的文化图景,包括引起观众和当今时代的一些碰撞和思考。
这么小的空间里面,大家在一块看美术展览,其实是一个很难得的体验;但同时对馆方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志愿者陈实所做的,就是观众“意犹未尽”之前和之后的事情。
他向进馆的观众发放导览手册、分享讲解视频,给观众一个理解展览的切入口;当观众观展后,遇到如“什么时候能见到唐老师”“如何报名”“怎样预约”这样的问题,志愿者便会作为一个无形的、温暖的存在,为观众解答。
有时,志愿者和唐老师也会被观众问到很多专业问题,比如面对一幅具体的壁画“为什么画了好几个手”“为什么脸是不对称的”。这样的问题,也是他们需要去探索的,这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体系和过程。
03
志愿传递破圈层
在这样一场展览里,一起创作格壁画的观众,来自各种各样的年龄层,大家的身份也出现了奇妙的互换:
策展人、志愿者变成了观众,而观众也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志愿者。
虽然每个志愿者的个性不一样,每个人干的具体事情也不一样,但是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走。
除了共创格壁画,美术馆里的美术课,同样是徐汇艺术馆“公共教育”的破圈传递。物理老师和美术老师配合、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搭档,一起就着一个话题,给孩子们更多层面的收获。
“
唐丽青:
现场令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是,孩子们在离开的时候,不是说“我今天好高兴啊”“我画了什么画”,而是说“谢谢”。他们的老师完全没有教,但他们在离开的时候会整理好所有的东西,带走所有的垃圾,然后对每一个艺术家、策展人说,感谢你们。
”
志愿者是公共教育体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再传播者。当他们把自己在这儿感受到的很多东西抒发出去,向别人再介绍的时候,正是另一种传播开启的时候。
而且,这种传播,将带着亲身的经历、切身的理解,以及深厚的感情。
原标题:《志愿者和观众的角色互换,来听听他们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