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郭韬时,原本白净的脸庞因为多年在高海拔藏区大山中风吹日晒而变得黝黑,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镜片后大大的眼睛散发着睿智和自信的光芒,一身旅行者的装束显得内敛而又低调。
郭韬,生于年4月,年7月从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年10月加入民革。郭韬本科毕业后入职爱德基金会工作,偶然的时机,他了解到云南、四川、贵州及西藏地区的大山里,由于交通闭塞,孩子们走不出去,外面的老师又不愿意来这里上课,很多孩子只能失学在家。年,已是单位中层领导的郭韬,放弃了朝九晚五舒适的城市生活,辞去高薪的工作,义无反顾去藏区支教,由此开启长达近十年的藏区公益行动。
当被问起为什么要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去艰苦的藏区支教时,他告诉我:“我支教的目的很简单,让山里的孩子因为我的到来,有学上,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过上与他们父辈们截然不同的生活。”
艰难困苦,永不言弃
郭韬义务支教的第一站是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麦日乡李子贡小学。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平均海拔米,相对高差米,不少寨子几乎与世隔绝,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是由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跳跃的历史进程带来了经济、文化、交通和思想上的深度落后。
即使支教培训时已给自己打了“预防针”,但现实还是让郭韬惊呆了。进山到学校去,要翻越好几座山,走很长很长的山路,只能靠步行或搭坐进山的摩托,要花三天两夜的时间。基本用电只能靠微弱的太阳能发电保障,若连日下雨,便没有照明用电。村里的房子都是泥房子,没有窗户,牲畜和人住在一个屋里,村民在家中地上挖个坑,坑沿放三个石头,上面支一口锅就是做饭的灶台,吃的是青稞、土豆、南瓜。零下5度的天气,孩子们只穿着单衣和凉鞋,背的是化肥袋子改成的书包。孩子们白天上学要翻越两座大山,跨越一条溪流,多公里山路,走一趟要花费8至9个小时,往往天不亮就起来,大点的孩子给家人做早饭,给自己及弟弟妹妹做午饭,吃过早饭就带着午饭和弟弟妹妹翻山越岭来上学,遇到下雨天,山体滑坡,路上是很危险的。
教室是砖木结构的老屋,四处漏风,漏光的屋顶用几张化肥袋补上了,下雨天,孩子们披着化肥袋,老师要撑着雨伞才能上课。晴天,教室里依然昏暗。宿舍是用石头、泥巴围起来的,一块斑驳的石棉瓦是大门。农作物秸秆围起来的厕所是所有人公用的,且随时可能冲进来下一个人或者动物。
跳蚤和老鼠是每个支教老师绕不过去的天敌。刚到山里支教的一周,郭韬被跳蚤咬得浑身破脓,白天黑夜都不能安歇。老鼠每天晚上都是吱吱叫的狂欢,你在床这头睡觉,它在那头奔跑,偶尔还会有调皮的一只从脸上爬过。
对学生进行家访
回想起初来乍到时的情景,郭韬说,“刚到山里的一个月里,心里波动特别大,从热情到反感再到平稳。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我在想他们怎么这么脏,我都不敢靠近他们,因为当地人从来不洗澡洗衣服。我无法快速接受突如其来的巨大差异,每天想到的就是城里的生活。晚上一个人在学校,没有人对话,也只能天南海北的胡思乱想。一周后,我开始放平了自己的心态,要是不把这里当成家,真的很难呆得住。”
恶劣的环境,饮食的差异,严重的高原反应,一度让郭韬病倒。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支教的决心,他的毅力和坚韧获得了当地藏族同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他的到来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了新的知识,带来了精彩的外部世界,激发起了孩子们认真读书,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热情。
这个夏天,格桑花开
白玛吉宗是郭韬的学生,同学们都亲切的称呼她“小白”。家里有爸妈和弟妹共5口人,是村里条件最差的贫困户。郭韬去家访时看到,家里除了一个放碗筷的折叠柜子之外,什么家具也没有,写作业就在地上刨个洞,“地为桌,坑为凳”,身体蜷在坑里写字。晚上睡觉时就在地上铺个“黑心棉”垫子,和衣躺在上面。每逢下雨天,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冬天寒风刺骨,屋外下大雪,屋内的人就蜷缩着身子,裹着毯子过夜。艰苦的家庭条件,并没有让白玛吉宗放弃对学习的热情,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保持第一名。
当地因为条件艰苦,孩子们勉强读到小学毕业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走上社会,十五、六岁便早早结婚,承担起家里的重担,所以当地没有高中生,更没有走出大山的大学生。白玛吉宗小学毕业后,父亲就想让她回家照顾弟弟妹妹、做农活。“家里实在是没钱让她读中学了,在县城读中学,住宿费、生活费一年就要多元,家里拿不出这个钱了。”白玛吉宗的父亲告诉郭韬。
考上大学的白玛吉宗
为了帮助白玛吉宗在学校里继续读书,完成学业,郭韬联系到南京的爱心人士与她结成“帮扶家庭”,给予白玛吉宗资金和物质的支持,并承担起她所有的学习费用。今年高考,白玛吉宗的成绩是全西藏自治区第71名,被上海同济大学工科实验班录取,实现了她走出大山,去大学深造的愿望。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时,白玛吉宗激动地对郭韬说:“谢谢老师,非常感谢!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肯定和家乡的其他孩子一样,无法继续读书,早早走上社会嫁人,一辈子呆在大山中,过着与祖祖辈辈们同样的生活,是你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命运。”
无声天使,伦珠曲央
在郭韬的藏区支教生涯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藏族女孩,她叫:伦珠曲央。
年3月,郭韬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秋木乡潍坊希望小学支教,学校位于崇山峻岭间,海拔米。学校负责烧饭和保洁的格桑卓嘎早年丧偶,有一个4岁的女儿伦珠曲央。“大山里的孩子从未走出过寨子,见到陌生人都很害羞,只有她愿意和我拍照片。”这是这个眼睛大大的可爱女孩给郭韬的第一印象。但女孩并不和他交流,只是拉着郭韬的手,静静地坐在他旁边,嘴里偶尔会发出嗯嗯的声音。经了解,郭韬得知,女孩患有一种叫“悬雍垂裂”(即“唇腭裂”)的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恢复语言功能,且越早手术,恢复越好,但高昂的手术费用对吃低保的格桑卓嘎一家来说是天大的难题。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格桑卓嘎一家换来改变命运的机会,能够让伦珠曲央正常说话,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个美好的未来。”郭韬决心要帮助这一家人。
年9月,郭韬一回到南京便开始为这件事奔波起来。因为过去一年支教期间助贫扶困、建校园图书室,及路费、生活费等,已经花了他4万多元积蓄,这一次,必须求助于慈善组织。他用了3个月时间,跑遍了各大基金会,筹集到了1万多元定向捐助资金;近90岁高龄、常年卧床的外公听说了他的善举后,主动拿出1万元予以支持;他又通过义卖等方式最终共筹集到4万多元的手术资金。
手术费用落实后,他又医院,落实了手术的专家及诊疗计划和方案。此外,为保证沟通和安全,他还联系了10余名来自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藏语志愿者作为翻译,协助做好手术期间的相关工作。
一切准备就绪,就在郭韬计划第二年即年1月份趁学校放假,让伦珠曲央来南京接受手术时,格桑卓嘎却突然表示不想来南京医治了。她汉语不好,只是在“对不起。”之后郭韬了解到,因为格桑卓嘎一家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更没有进过城,一个寡母带着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女孩到离家四千多公里的南京,家人有着很多顾虑。可伦珠曲央手术的最佳时间是五岁之前,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即使今后再做手术,语言功能也很难恢复。
面对这种情况,郭韬心里万分焦虑,他与格桑卓嘎反复沟通,甚至找到当地的乡长帮忙劝说。他在写给乡长的邮件中写道:“我正好有机会能为格桑卓嘎阿姐做这件事,并且我有能力做好,这期间确实遇到很多困难,我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波折,但对于我来说,治好伦珠曲央的病是我的责任,是我一定要去实现的目标。为藏区的孩子义务支教,做公益,践行藏汉一家亲的理念,是我一个民革党员服务社会的毕生追求。”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沟通,格桑卓嘎一家同意来南京接受手术,为了确保格桑卓嘎一家来宁的旅途安全、顺利,郭韬决定再次进藏接格桑卓嘎一家来南京治疗。
6月22日,他到达了日喀则南木林县秋木乡。6月27日,郭韬带着格桑卓嘎母女以及家里唯一会讲一点汉语的舅爷爷次仁启程从日喀则出发来南京,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30日上午十点抵达南京。下午,格桑卓嘎一家住进了郭韬联系的博爱之家南京爱心妈妈群义务提供的位于浦口的爱心小家。7月2日,藏族女孩伦珠曲央的腭裂闭合修复医院顺利完成,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格桑卓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次仁阿公翻译说:“格桑卓嘎是感谢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感谢所有伸出援手的南京市民。”
7月4日,南京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朱黎黄,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医院院长胡勤刚,院党委书记王磊,院党委副书记周楠一行医院就诊的伦珠曲央,并对郭韬的倾力付出和无私奉献表示感谢。
术后,伦珠曲央在医院静养和康复治疗,于7月26日结束治疗出院。7月28日,郭韬又陪同格桑卓嘎一家离开南京踏上了返程路。郭韬也再次深入藏区,继续他的义务支教、扶贫济困的公益行动。郭韬无私奉献、执着公益的善举赢得了各方赞誉,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众多媒体均对他的公益行动做了专题报道。
光亮无声,步履不停
郭韬的父亲早逝,母亲今年72岁,独自一人生活。母亲早年因腰部手术落下残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中老母亲至今仍不知道郭韬远在藏区支教,她只听儿子说自己去了远方工作。每每我们去郭韬家看望老太太时,郭韬总是叮嘱我们,“我母亲年纪大了,烦请你们不要让她知道。”92岁的外公也是常年卧病在床,需要人陪护和照顾,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是离不开他的。可他依旧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他自己也因为长期在外支教而耽误了婚姻大事。
很多人对郭韬不畏艰难、舍弃小家、不计名利得失、长期扎根藏区支教不理解。可郭韬却说:“当地的孩子们太需要老师,太需要我了,他们应该和其他地区的孩子们一样拥有学习的机会。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脸庞上的朝气和活力,清澈眼神中对外面世界及知识的渴求,让我感动。”
郭韬的“博爱”无声地照亮了大山深处。几乎每一次上山,都会有家长和孩子们等着迎接他的到来,每一次离开,所有的孩子及其家长们都会在学校举行隆重的仪式,并为他献上哈达。年6月,郭韬回藏区接伦珠曲央来宁接受手术之时,短短的几天时间,还每天翻山越岭,去了22个孩子家做家访,给他们带去了在学校拍的孩子们的照片。“他们那儿极少有照片,这对孩子们来说很重要,是很珍贵的东西”。孩子们惊喜万分,拉着郭韬的手,从房间里,一直送到屋外。回南京的前一晚,郭韬又回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次课,下课时,郭韬告诉孩子们:“老师这次来不是教书的,是接伦珠曲央去南京治病的。”台下,孩子们一起高声喊“老师,不要嘛”,舍不得他这么快就离开,并一起为郭韬唱张震的《再见》,唱到动情处,郭韬和孩子们都哭了。第二天一早,这些孩子又不约而同来到郭韬房间门口,依依不舍地告别。
除了送教,多年来,郭韬还用自己的积蓄为当地建了多个图书室;联系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给藏族的孩子们捐助教学用品,文体用具;开展暖冬送衣计划等。他所在的支部也已经连续5年结对资助其所支教的学校,每年资助资金1万元,用于教学用品的购买。
“扶贫先扶智,我希望自己的点滴付出能够带动周围其他人对藏区及其他贫困山区孩子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