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本文来源:西藏日报」

“这里容易发生冰崩、泥石流、冻土滑坡、高位崩塌等地质灾害。”在平均海拔多米的日喀则市,西藏地质调查所综合研究室的胡华山介绍着他们 的地质调查情况。

在“世界屋脊”从事地质调查工作快15年,当被问及常年探高山寻冰川,氧气吃不饱晚上睡不好,有没有想过回老家时?“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胡华山没有正面作答,他笑言,自己的眉目之间锁着对西藏的爱恋,每完成一次地质调查工作,他对西藏的感情就会增进一分。

胡华山曾是原武警黄金部队的一员,退役后向组织递交了留藏工作申请。

当时,他们工作区的平均海拔近米,在野外地勘一线,作业环境恶劣,面临吃、住、行、医、通等诸多保障难题。他们为何避“甜”就“苦”?

“我喜欢西藏这片高天厚土。”现任西藏地质调查所副所长的彭清华说,作为一名在藏工作20年的党员,适应高原环境、艰苦不怕吃苦、苦中有作为是最起码的要求,“只要组织需要,我还可以在藏为党、为祖国和人民至少工作10年。”他说。

是的,只要组织需要,无论海拔多高,地调人一往无前。

这几年,他们面对西藏的山水林草湖田,跑遍西藏全区7市地、74县区,尤其是边境县抵边搬迁工作,让西藏地质调查所办公室的张宇记忆犹新。

水是生命之源。西藏大约有2.43万座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公里,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冰川聚集地,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澜沧江、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7条亚洲重要河流,被誉为“亚洲水塔”。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取水、饮水困难突出。”张宇说,以前边境县牧民家用的水是沟渠里的河水,最早是靠人背,后来靠摩托车驮水,冬天还要凿冰取水,水的卫生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张宇他们为民找水。在氧气稀少的高原,徒步行走,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多变,不是一场急雨就是一场冰雹,豆粒大的冰雹砸在脸上生疼,给找水增加了压力和困难。

他们早上8点出发,每天要在荒郊野岭奔波20余公里,吃不饱饭是常态,随着体力消耗加大,高原反应更加强烈,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忘我奋战在激情燃烧的西藏。

在他们的努力勘探下,如今,山南部分地区用水从原来的集中公共给水点到自来水入户,从地表水供水发展到地下供水,从定时供水发展到全天候供水,“过去喝饮用水都犯愁,洗澡更是想都不敢想,现在全天候自来水,24小时热水,日子越过越舒坦。”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民找水只是他们进行地质调查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还承担着安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的工作。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彭清华说,“怎么个不容易?”笔者问。

“我们安装的设备精密程度很高,西藏高寒缺氧强风沙的自然环境对设备性能造成的影响很大。”彭清华以日喀则市举例,他们安装设备的地方大多位于海拔米以上的无人区,即使在今天,他们也只能通过人背肩扛的原始方式,把设备运抵目的地。

“最困难的属设备信号调试阶段。”彭清华介绍,有时设备到点就发生“高原反应”,有时“天公不作美”大风大雪、雷雨冰雹天来“搅局”,他们要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才能把一台设备调试好。

“也有调试不出来的时候”言语间,彭清华有些无奈,他说平均每天要走40余里的情况下,体能消耗很大,每当“无功”而返,他就像打了一场“败仗”。“安装调试好一台设备会特别开心。”彭清华说,这就等于为人民和祖国培养出一名24小时不间断执勤的“地质灾害预警哨兵”。

-09-:00:00:0陈大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